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期

综述与评述
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人对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黏性沉积物受自身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生物过程等综合影响,导致可侵蚀性研究复杂、困难,不同研究结果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比,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经验模型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在总结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下一步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应开展更为全面且系统的实验室与实地研究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提高可侵蚀性判定与影响因素识别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借助理论、技术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深入探讨黏结力形成机理与理论量化,进一步修正与完善黏性沉积物的可侵蚀性经验模型。
林超然, 朱龙海, 胡日军, 谢波, 李婉华, 甘双庆, 纪金龙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317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1-17
PDF XML下载
研究论文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海底扇成因演化特征与勘探建议
梅山组海底扇作为中央峡谷水道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储集体,是琼东南盆地尤其是深水区常规碎屑岩领域下一步最为重要的勘探对象。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钻井资料所揭示的梅山组海底扇差异分布现象,通过研究区大陆架发育特征、陆架坡折带发育特征,结合物源供给与优势海流方向,首次从宏观格局解释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凹陷海底扇发育地质背景的差异及成因,提出乐东凹陷梅山组大型海底扇主物源来自东北方向海南隆起。通过细化中中新世大海退内部次级海平面旋回特征,首次建立了本区梅山组层序充填与海平面旋回的精确对应关系,从层序成因角度厘清了梅山组各期次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与凹陷级别的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勘探建议,指出乐东凹陷梅山组中—晚期海底扇储层风险低,是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陵水凹陷早期海底扇圈闭有效性较好,是梅山组海底扇大规模成藏的有利勘探方向。该研究为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思路。
李胜勇, 胡林, 杨希冰, 吴其林, 王真真, 李安琪, 罗威, 陈奎, 郑飞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92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18-30
PDF XML下载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A油田火成岩发育区储层特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渤海湾盆地A油田是与火成岩相关的大型油田,目的层碎屑岩储层与火成岩交织分布。为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综合应用岩芯、井壁取芯、测录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岩矿分析、薄片观察、地震相分析等手段对火成岩类型、发育模式、分布范围以及火成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爆发相、火山通道相、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5种火山岩相,以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为主;②受断层根部低洼区溢流相及火山通道周边侵入相影响,研究区断裂系统复杂带、火山通道发育区储层物性变差。基于上述认识,利用火山岩体精细识别追踪结果,将火山岩体嵌套进地质模型中,实现了火成岩的形态建模。该研究成果较好指导了油田开发井的实施,规避了储层风险。为油田下一步综合调整及高效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张立安, 李超, 张岚, 崔名喆, 马栋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33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31-39
PDF XML下载
南海北部陆缘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 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亟待剖析。在珠江口盆地6种断陷形成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将珠四坳陷划分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间韧性流变型、大西洋富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岩浆底侵型、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先存拼合型3类断陷结构。运用2Dmove软件及去压实技术恢复各个洼陷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结合大量地震剖面深入研究了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断陷结构下烃源岩发育背景的差异,以此认为荔湾、鹤山凹陷烃源岩发育条件优越,可作为南海北部超深水地区的重要勘探突破点。
陶文芳, 李洪博, 郑金云, 张青林, 李元平, 贾兆扬, 董明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87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40-48
PDF XML下载
山东半岛沿岸流强度与悬浮体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2014—201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在山东半岛海域选取6条剖面,结合海表温度和表层悬浮体的时空变化特征,详细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与移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流年周期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成长期(10—12月)时开始形成于黄河口附近,沿莱州湾南部向东运移;强盛期(次年1—3月)时山东半岛沿岸流完全成型,扩散带最宽,鼎盛时期北部可以至38°N附近,东部可以至123°E附近,在35°~36°N附近分成NE—SW向的2个分支,主干部分最远可到达胶州湾东部海域,余流沿岸向西南方向转折;衰退期(4—6月)时沿岸流强度减弱,只在山东半岛北部和东部小范围内有微弱的显示;消亡期(7—9月)时基本消失。山东半岛沿岸流在冬季时对悬浮体扩散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其在黄河口南侧与山东半岛北岸-成山头东部海域分别形成呈“弧形”和“条带状”分布的2个高浓度区域。
杨雪, 李广雪, 丁咚, 王祥东, 刘雪, 刘世东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34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49-58
PDF XML下载
198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东营港工程变化与海床冲淤演变响应关系
河口三角洲区域地质环境脆弱,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三角洲港口冲淤演变受工程结构影响较大。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港区域以粉砂质海岸为主,区域内泥沙运移活跃,此类区域港口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工程结构导致的海床冲淤变化。通过东营港建港以来实测水深数据构建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结合水动力数值模拟,探讨了东营港冲淤演变过程和工程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波浪和潮流导致的海底地形变化,东营港近岸海域的冲淤演变形势已从单一侵蚀转变到近岸侵蚀、离岸淤积的新情势;工程结构影响局地潮流流速和流向,口门处出现高速横流,最大流速可达0.7 m/s;高流速导致北防波堤的堤头位置出现直径约1 km的冲刷坑;工程结构的遮蔽区有促淤效应,遮蔽区大小与潮流流向、工程结构-岸线夹角有关,但在波浪、余流的作用下,2007—2015年工程结构遮蔽区依旧存在0.5 m以上的侵蚀。持续的侵蚀作用使海域防波堤和海堤的不稳定性加剧,迫切需要加强检测与防护。
黄梁, 陈沈良, 程武风, 李鹏, 姬泓宇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95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59-69
PDF XML下载
广东吴川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及生态风险分析
为了解广东吴川近岸海域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控,于2020年10月采集了吴川海域41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运用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评价了其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含量范围为0.48~14.1 μg/L,平均含量为1.75 μg/L;Pb含量范围为0.07~7.79 μg/L,平均含量为0.44 μg/L;Zn含量范围为3.98~65.8 μg/L,平均含量为9.22 μg/L;Cd含量范围为0.03~0.17 μg/L,平均含量为0.05 μg/L;Cr含量范围为0.62~2.69 μg/L,平均含量为1.92 μg/L;Hg含量范围为0~0.039 μg/L,平均含量为0.021 μg/L;As含量范围为0.39~1.42 μg/L,平均含量为0.93 μg/L。吴川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海水水质一类标准。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表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吴川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按其相关性可将吴川海域重金属元素分为3类:第1类为Cu-Pb-Zn-Cd组合,第2类为Cr-As组合,第3类为Hg元素。第1类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可能为海域内来往船舶及其燃烧尾气的大气沉降,第2类重金属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养殖场排放的养殖废水和溶解于海水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用品。吴川近岸海域综合污染指数(WQI)平均值为0.31,整体污染程度为清洁。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介于0.2~38.95,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6.65~65.32,整体生态危害等级为轻微。
赵明杰, 孙志佳, 闫兴国, 李保飞, 袁庆政, 郭志峰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305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70-76
PDF XML下载
埕岛油田海底管道悬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生产的重要设施,而管道悬空是影响其安全运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海底管道复勘资料,利用ArcGIS对埕岛油田海底管道的在位状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重点统计分析了管道悬空特征和悬空规律,并分析了海底管道悬空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空管道占总调查管道总长度的4.03%,主要分布在水深为5~15 m范围内的三角洲前缘斜坡上。近90%悬空管段的长度<60 m,其中以10~20 m最为常见。超过90%悬空管段的悬空高度<1 m,其中以0.2~0.4 m最为常见。研究区海底管道悬空的主要原因为海床冲刷,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特征、地形地貌以及海洋动力条件。
徐兴雨, 齐静静, 陈凯, 刘福兴, 王春来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72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77-84
PDF XML下载
成果快报
东南亚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编图新进展
王保军, 李杰, 侯方辉, 田振兴, 王中波, 张训华, 胥颐, 郝天珧, 郭兴伟, 温珍河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336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1): 85-88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