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10期

综述与评述
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勘探历程与发展趋势
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勘探经历了深水探索发现(1959—1983年)、深水快速发展与超深水探索(1984—2009年)、深水-超深水稳定发展(2010年至今)3个阶段,形成了以墨西哥湾、巴西东部海域和西非海域为主的深水成熟勘探区,和以拉美东北部、东非、东地中海等为主的超深水新领域的勘探格局。2011年以来,全球深水-超深水勘探投入呈“两段式”特点,2011—2014年勘探投资和探井工作量投入呈现增长态势,处于历史高位;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勘探投入大幅缩减,投资项目多集中于拉丁美洲、北美洲和非洲重点领域。储量发现表现为“集中分布,多点突破”,东非、东地中海、黑海盆地天然气新领域和圭亚那海域石油新领域实现突破,发现时间集中于2011—2015年,水深集中在1500~2400 m超深水。深水-超深水领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技术进步使得勘探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在国际油价逐步回升的背景下,深水投资不断加大,未来深水成熟区继续挖潜,东非、东地中海、黑海、苏里南等深水-超深水新区不断实现突破,将继续引领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勘探方向,推动深水-超深水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储量增长阶段。
蒋德鑫, 张厚和, 李春荣, 郝婧, 李凡异, 张文昭, 孙迪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4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1-12
PDF XML下载
研究论文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中新统沉积特征及河道型岩性圈闭潜力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中浅层近年来相继有商业油气发现,虽目前仍然以构造圈闭为主,但古珠江三角洲相关岩性目标的评价亟待展开。基于高品质井、震资料,本次研究以恩平凹陷中新统珠江组上段—韩江组下段(T50—T35)为主要目的层,以三级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为界,建立了恩平凹陷T50—T35间的四级层序格架。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进一步采用地震沉积学手段揭示了恩平凹陷以分流河道为主的沉积特征,并建立了不同海平面背景下的河道沉积模式:海侵早期和高位末期河道规模较大,延伸距离较远,平面上常连片发育;海侵晚期和高位早期的河道规模适中,平面上孤立性较强,且前缘常被波浪改造。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与特定的构造背景结合可发育“河道切割型”岩性圈闭,并且最大海泛面上下更适合于相关圈闭的发育。据此,研究锁定了恩平A油田西侧斜坡带、E油田东侧斜坡带和G油田西侧披覆构造带等3个岩性圈闭有利区及2个有利勘探目标,为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李智高, 丁琳, 杜家元, 李潇, 吴宇翔, 李小平, 刘冬青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3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13-21
PDF XML下载
西南非海岸盆地中生界构造-沉积特征与成藏条件
西南非海岸盆地位于南大西洋的非洲海岸地区,由上侏罗—下白垩统裂谷盆地和上白垩—全新统被动陆缘盆地叠合形成,是一个热点油气勘探区。在调研国外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测井资料,详细描述了西南非海岸盆地在中生代的构造形态与沉积充填特征,明确了其纵向演化与横向迁移规律,并依据已知油气田的钻井与测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研究表明,西南非海岸盆地始形成于侏罗纪晚期,早期以剧烈的断裂与火山活动为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填充大量砂岩和页岩;在经历白垩纪巴雷姆期与阿普特期的过渡阶段后,于阿尔布期进入被动陆缘阶段,在过渡与被动陆缘阶段,盆地内部以细粒海相沉积为主,可见少量碳酸盐岩与盐岩。盆地阿普特阶主力烃源岩与其上覆的上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共同组成了油气成藏组合。
杨雄兵, 史丹妮, 王宏语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32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22-33
PDF XML下载
西湖凹陷平北缓坡带盖层特征及封堵性评价
盖层是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北缓坡带的主要控藏因素之一。为厘清平北缓坡带优质盖层分布及控藏规律,利用该区满覆盖1 200 km2三维地震和23口探井资料,运用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分析了盖层发育规律及封堵效果。结果发现,平北缓坡带平上段存在一套平均孔隙度1.5%的泥岩区域盖层S1,致使平湖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绝大部分滞留于平湖组内部。选取T31界面上下50 ms时窗制作了S1盖层时间厚度图,较为客观地展现了这套盖层的全貌及分布特征,并指出L1、W4、B2等钻井失利是由于局部封堵性变差所致。考虑到断层对盖层封堵性的影响,认为当泥质涂抹因子<1.8时才对油气具有良好封堵性。综合考虑盖层厚度、泥质含量、断裂等因素,将平北缓坡带划分为完全封盖区、部分封盖区、无能力封盖区,以期有助于该区的油气勘探。
关蕴文, 周锋, 蒲仁海, 范昌育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5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34-41
PDF XML下载
石臼坨凸起西段东三段储层差异成岩演化及孔隙定量表征
为了定量评价成岩作用对石臼坨凸起西段X-1井区东三段不同粒级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X射线衍射等资料,分析了不同粒级储层孔隙演化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中-粗砂岩以较高含量的自生高岭石和次生溶蚀孔发育为特征,砂砾岩胶结物含量中等,但次生溶蚀孔较发育,细砂岩胶结物和次生溶蚀孔欠发育。中-粗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较完整,砂砾岩整体具有较弱压实、弱溶蚀、弱胶结的成岩特征,而细砂岩以压实作用为主,中成岩A期溶蚀、胶结作用基本不发育。东三段同生期-早成岩B期以机械压实为主,对细砂岩孔隙演化影响最大;中成岩A期早期以溶蚀作用为主,对中-粗砂岩溶蚀增孔效应最明显;中成岩A期晚期以含铁碳酸盐胶结为特色,对中-粗砂岩孔隙演化的影响较大,但其总体孔隙度仍然最高。东三段不同粒级储层中的中-粗砂岩平均孔隙度为15.1%,砂砾岩为13.4%,细砂岩为8.9%。由于中-粗砂岩受压实影响较弱,溶蚀作用最强,故孔隙最为发育;砂砾岩虽然受压实作用较弱,但由于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限制了成岩流体的活动性,影响了储层的溶蚀作用强度;细砂岩泥质含量较高,受压实作用影响最大,孔隙发育相对最差。该研究对于中国湖盆近源快速堆积背景下中深层有效储层的预测与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赵鹏飞, 孙藏军, 康凯, 别旭伟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3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42-50
PDF XML下载
蓬莱A油田馆上段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蓬莱A油田目前面临产量递减速度快、层间干扰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等一系列生产问题,为改善蓬莱A油田馆陶组上段(馆上段)Ⅰ油组的开发效果,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开展了蓬莱A油田馆上段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分层系数综合反映了Ⅰ油组强层间非均质性,强烈的层间差异导致I油组主力层形成高渗通道,导致综合含水快速上升,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发现,平面高渗透率区与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高值区以及剩余油饱和度低值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舌进现象严重,方向性强,平面矛盾明显;层内韵律性表明,馆上段Ⅰ油组以正韵律为主,其次是均质韵律,反韵律发育较少,正韵律易形成底部水淹,均质韵律的驱油效果较好。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最关键的地质因素,该研究成果为油田分层系开发和井网调整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刘英宪, 张章, 申春生, 缪飞飞, 姜立富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7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51-58
PDF XML下载
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在潜山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层类别以高角度缝为主。在油田开发中如何精准刻画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寻找构造高部位剩余油是亟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对潜山中小型裂缝进行预测,结合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裂缝解释结果进行标定和分级刻画,进一步应用三维可视化及自动追踪技术实现对储集裂缝体的空间定量雕刻,精准落实裂缝体空间分布及连通性。该技术在某油田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预测的裂缝体结果与后续实际验证井的钻遇情况相符。此研究对开发后期高含水潜山裂缝型油藏有效挖潜剩余油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崔刚, 李秀容, 王津津, 杨莹莹, 郭玉廷, 肖笑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331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59-68
PDF XML下载
基于MODIS的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2015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影像资料,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数据及海表温度、风场、海表流场等资料,对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浙闽近海表层悬浮体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区2~50 m等深线海域存在温度锋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表层悬浮体向外海的输运。夏季的河流输沙有利于研究区北部近岸高浓度悬浮体分布,南风、西南风对表层悬浮体扩散起抑制作用;冬季在强烈东北季风作用下,再悬浮作用强烈,同时为表层悬浮体向南扩散提供了动力。本研究对完善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输送机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闵建雄, 李广雪, 乔璐璐, 丁咚, 刘世东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70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69-78
PDF XML下载
台风“巴蓬”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文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台风过境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系统认识强天气过程下海洋响应问题的重要内容,对于防灾减灾、远洋运输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混合坐标海洋环流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HYCOM)数据,结合Aqua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传感器数据,研究了慢速移动的台风“巴蓬”(1929号)过境对南海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以及水体垂向温盐结构和流场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台风“巴蓬”过境期间,波高由3 m增加至9 m,海表流速由0.3 m/s增加至0.7 m/s,台风周围最大流速甚至超过1.8 m/s;台风过境后,海表温度由原25.8 ℃下降至24.9 ℃。在台风影响下,水体垂向混合增加,混合层深度增加近15 m,从23 m到38 m。混合层内上部温度降低、盐度略微增加,下部温度升高、盐度降低;上层水体流速增加,方向偏转近90°,流速变化幅度由表及底逐渐减小。台风过境后3天内,由于温度降低、光照减弱,并且垂向混合增强补充的营养盐仍未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因此,叶绿素浓度并未快速升高,而是呈现短期内浓度微增的现象。
丛帅, 刘时桥, 辛姿仪, 蔡砥柱, 张经纬, 许丞, 李兴锐, 刘亮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74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79-86
PDF XML下载
GNSS PPP/INS紧组合模式下的远海无验潮水深测量
为实现高精度远海水深测量潮位改正,基于GNSS/INS组合系统开展了远海多波束无验潮水深测量方法研究,并给出了无验潮水深测量基本原理及实施技术流程。结合GNSS/INS组合形式及滤波原理,分别探讨了在GNSS有效和失效状态下PPP/INS松组合与紧组合的性能差异。以PPP/INS紧组合解算结果为基础进行无验潮水深测量改正,并与传统预报潮位改正方法进行了对比,经试验验证,基于PPP/INS紧组合模式下的远海无验潮水深测量准确度可达0.14 m,并有效消除了动态吃水影响,在典型水深断面处的水深测量准确度明显优于预报潮位改正模式。
单瑞, 李浩军, 刘慧敏, 赵钊, 董凌宇, 杜凯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99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87-93
PDF XML下载
基于潮位预测的潮汐校正方法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中的应用
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在海洋勘探各领域应用广泛,潮汐变化对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采集时间跨度较大的资料,在测线交点处存在严重的剖面不闭合现象。利用潮汐预测方法对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进行了潮汐校正,经过校正后的资料品质明显得到提升。通过对比不同测线交点处的剖面情况,剖面不闭合现象得到改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更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潮位预测的潮汐校正方法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中的应用有效可靠。
张浩浩, 李丽青, 张宝金, 荣骏召, 刘胜旋, 张冉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9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0): 94-100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