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7卷 第8期
巴西东缘桑托斯盆地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其盐上碎屑岩系油气主要分布于晚白垩世森诺曼-土伦期、科尼亚克-马斯特里赫特期和古近纪等3个期次的地层中。基于区域沉积背景分析,通过调研盆地周缘水系发育及物源供给特征,利用现有的钻井、地震、测井及分析化验数据等,对盐上3个砂岩储层发育期次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晚白垩世森诺曼-土伦沉积期在桑托斯盆地南部主要以浅海-半深海泥质沉积为主,在盆地中北部发育小规模三角洲及浊积水道;晚白垩世科尼亚克-马斯特里赫特沉积期,区域抬升导致物源供应充足,在浅水陆架区,发育多支大规模三角洲沉积,并持续向海进积,在陆坡区主要发育海底扇,具有“早期水道为主、晚期朵叶为主”的特点,深水区的盐岩起限制作用;古近纪沉积期,受区域水系迁移影响,物源供应减弱,整体以泥质沉积为主,三角洲规模明显萎缩,在深水区发育小型朵叶(或水道化朵叶)。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1-8
西非加蓬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深水盐下为一个高风险与高潜力并存的勘探新领域。近年来,在加蓬深水区M气田的勘探中,遇到了盐胶结型储层预测的新难题。在钻井数量少、地震资料品质有限以及缺乏成熟技术体系参考的条件下,通过对盐胶结成因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盐胶结型砂岩储层岩石物理模型以及正、反演等关键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对盐胶结储层进行精细综合预测,探索形成了“基于地质成因机制指导下的盐胶结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组合”。运用该技术有效预测了M气田的有利储层分布区,指导了M气田的勘探及评价。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9-16
根据渤海海域QHD油田地震、测井、录井及取心资料分析,结合室内实验观察数据,对低阻油层发育段-馆陶组二段 2 小层(馆细段)的储层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馆细段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分选较差。储层砂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杂乱砾石沉积、中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泥岩以杂色为主,反映了一种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和氧化环境。低阻油层储层具有弱水动力沉积背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水道、泛滥平原和小型冲沟沉积微相。综合分析认为宏观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微观的黏土矿物共同造成了储层物性差及孔隙结构复杂化,使得馆细段束缚水饱和度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17-22
渤海海域BZ油田区新生界广泛发育火成岩。由于不同期次的高速火成岩纵横向分布极不均衡,造成其下伏构造受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常规的时深转换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火成岩下构造恢复的方法: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厚度火成岩对下伏构造的影响程度,建立火成岩厚度与时间校正量的数学关系式,然后运用层速度约束反演方法定量识别火成岩的累计厚度,进而得到其引起的时间校正量,最终采用去除火成岩影响的时深关系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更精确的深度域构造图。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火成岩发育区的构造成图精度,为渤海海域内首次开展新生界火成岩下油田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23-27
深海沉积物土工力学特性是研发深海海底作业装备的依据。利用现有的深海土工力学原位测量数据和取样分析的成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沉积物物化组成等参数与抗剪强度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深海沉积物以粉质土、有机黏土为主,具有高含水率、大孔隙比、低密度等特征;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含水率和孔隙比逐渐减少,湿密度与抗剪强度则呈增大趋势;物理参数与抗剪强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含水率、密度及孔隙比与抗剪强度的相关性明显,其中,密度与抗剪强度成正比,而含水率、孔隙比与抗剪强度成反比;以含水率、密度和孔隙比为自变量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方程能更好地表达沉积物物理特性与抗剪强度的相关关系。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28-33
页岩孔隙是页岩气储集的主要空间,孔隙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页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因此,页岩气开采首先需要对其孔隙有充分的认识。基于阈值分割法获取页岩孔隙结构参数是目前页岩微观结构表征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受扫描电镜图像灰度分布差异的影响,该方法需要逐一修改图像的最佳分割阈值以达到最好的孔隙分割效果,且阈值分割方法无法直接划分孔隙类别,这给后续的页岩微观结构定量表征带来了麻烦。为了实现页岩孔隙的智能识别和分类,笔者设计基于像素级语义分割的深度全卷积神经网络FLU-net,对页岩孔隙识别并分类为有机孔、无机孔(粒内孔、粒间孔)及裂缝,并结合孔隙尺度分类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孔隙发育数量、孔径大小、孔隙度等参数,实现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自动化定量表征。以重庆渝西区块足201井区和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4井区的页岩扫描电镜图像为研究对象,在对1 600幅页岩扫描电镜图像原始数据进行人工标注并划分数据集后,使用FLU-net进行孔隙识别,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同时自动化程度和泛化能力均高于传统预测方法。因此,扫描电镜与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模型结合是定量研究页岩微观结构表征的有效手段。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34-43
针对地下CO2气体受物理及化学性质、储层岩性、物性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常规录、测井评价方法在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面存在不足。利用现场气测录井资料、结合地层测试资料和电缆泵抽取样数据,在对恩平凹陷油层、CO2气层、含CO2油层气测烃组分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气测烃组分差异的CO2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的解释图版。研究表明:①优选C1%、(C3+C4+C5)/C1作为气测烃组分特征参数建立了CO2气层的识别图版;②利用气测录井C1%与地层测试、电缆泵抽取样的CO2含量进行相关性建模,建立了定量评价关系。最后,应用该方法对近期完钻的2口探井中3个显示层进行验证,解释符合率达100%,很好地解决了勘探阶段CO2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难题,为勘探作业快速决策以及后期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44-51
利用黄河干流大型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在短期内将大量沉积物快速输送入海,是河口泥沙异重流触发的重要窗口期。根据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沉积动力现场观测资料,建立覆盖整个渤海海域的ROMS数学模型,以黄河利津站逐日水沙数据和海域潮汐、风场数据作为模型驱动条件,模拟调水调沙期间的河口泥沙异重流发育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没有大风扰动的情况下,河流入海悬沙浓度>29.0 kg/m3时会在河口产生高密度泥沙异重流。黄河冲淡水携带大量悬浮物从河口流出后,与海水迅速混合,在潮流影响下,冲淡水舌随时间由西北向东南偏转,输运至莱州湾西侧。淡水和沉积物主要以表层羽状流和底层异重流形式输运:表层羽状流扩展范围较大,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远岸(河口东北区域)—莱州湾西侧;底层异重流扩散范围较小,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河口沿岸(东)—莱州湾西侧。河口泥沙异重流生消和水体垂向结构存在周期性变化特征:落潮时段异重流发育较好,水体层化增强;涨潮时段异重流逐渐消亡,水体混合增强。估算出黄河口清水沟清8叉流路主泓区内水体由河口径流、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引起的势能变化率,其中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起主导作用,比河口径流引起的势能变化率高出2~3个数量级(102~103)。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52-63
根据在东营近岸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测试结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沉积物类型和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营近岸海域沉积物类型主要有5种,以砂质粉砂和粉砂为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Cu、Zn、Cr和As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9、0.12、21.53、22.4、73.02、67.02和12.77 μg/g。沉积物底质环境综合污染指数为0.27~0.73,平均为0.43,表明东营近岸海域底质环境大部分为清洁和尚清洁状态。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生态危害程度较低,污染程度顺序为As>Hg>Cd>Cu>Pb>Cr>Zn。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64-72
辽西凸起南端X构造中生界为裂缝型火成岩潜山,裂缝发育极不均匀,同时,中生界油气藏地质响应特征与上部常规储层油气藏特征明显不同;钻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因素对综合录井资料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这加大了录井综合解释以及储层有效性识别评价难度。通过对录井资料质量甄别筛选,优选出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指示参数,并结合录井工程参数建立了潜山储层录井评价标准,对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解释评价。对比取样及测试结果发现,本构造的录井综合解释标准及解释方法极大提高了中生界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的符合率;为围区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及复杂井况下的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提供全新的解释思路,指导了X构造高产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辽西凸起X构造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73-79
水上无人系统主要包括水面无人艇和无人机,在传统大船和人员难以到达的浅水、岛礁等高风险区域调查中具有重要的替代意义。通过水上无人系统对岛礁地貌进行调查,探讨其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应用实效。2020年9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C400声学水面无人艇和Phantom 4 RTK摄影无人机在海南东锣岛获取了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和正射影像等数据。结果表明采集的数据能清楚识别海底沙丘、沙纹、沙斑、礁石等岛礁水下地貌以及裸露礁石、植被、房屋、码头、废弃铁船、人工栈道等岛礁陆上地貌。证实无人机摄影在无人艇调查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联合调查可实现岛礁陆上和水下地貌数据完整拼接和融合;采集的数据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在海洋牧场建设、岛礁生态修复以及揭示岛礁地质灾害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8): 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