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7期

综述与评述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取样技术及样品现场处置方法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调查中通常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调查方法获得各类地质资料,而海洋地质取样可直接获得海底实物样品,是海洋地质调查中的重要手段。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近海底沉积物中,利用合适的地质取样方法,在勘探目标区可以直接获得水合物样品及其存在的标志。基于浅表层水合物的存在指示标志和赋存特征,结合前期调查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用于浅表层水合物的地质取样技术方法,主要有海底表层取样、重力柱状取样、海底钻探和保温保压取芯等,不同的取样方法所取的样品类型也有差异,应根据实际地质特征做出优选。针对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一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取芯样品现场处理和分析方法。水合物采集样品回收到甲板后快速处置分析是水合物调查的重要环节,而正确的现场处理方法是保证样品测试准确的关键。
董刚, 蔡峰, 孙治雷, 闫桂京, 梁杰, 李清, 孙运宝, 李昂, 骆迪, 翟滨, 郭建卫, 窦振亚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6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1-9
PDF XML下载
研究论文
渤、黄海颗粒有机碳空间分布及交换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对大气中的CO2起着调控作用,在减缓全球变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渤、黄海是典型的封闭-半封闭型陆架海,深入探讨渤、黄海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特征和输运通量,对区域碳循环和海洋碳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0年春秋两季、2016年夏季和2012年冬季渤、黄海的大面积实测数据,结合MODIS卫星遥感影像反演的叶绿素a(Chl-a),探讨了渤、黄海POC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碳库及交换通量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春季POC浓度最高,平均浓度0.34 mg/L;夏季次之,平均浓度0.30 mg/L;秋季平均浓度0.27 mg/L;冬季最低,平均浓度0.17 mg/L。不同季节POC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整体呈现“近岸高、离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高值区主要位于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东侧和苏北浅滩-长江口北附近水域,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不同季节影响POC分布的因素不同,春、秋两季受径流输入、沉积物再悬浮和浮游植物共同影响,夏季主要受控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冬季POC分布的主要原因。渤、黄海POC碳库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碳库最高,渤海与黄海分别为1.32×106 t和6.71×106 t;冬季碳库最低,渤海与黄海分别为7.21×105 t和3.39×106 t。约有6.55×105 t/a POC通过渤海海峡由渤海进入黄海,POC输运主要集中在夏季。
祝嵘祺, 王丽莎, 巴旗, 涂德耀,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81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10-22
PDF XML下载
三亚湾海滩泥黑化空间差异与形成条件
三亚湾海滩泥黑化问题由来已久,严重影响了三亚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水动力数值模拟、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等手段,系统地研究海滩泥黑化空间差异及形成条件,可为海滩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三亚湾海流主要为EW向往复流,海湾中部与外部均以落潮优势为主,最大流速可达1.0 m/s,湾内涨落潮流速均<0.1 m/s,最大余流流速更是低至0.02 m/s,局部地区如天涯海角与鹿回头南侧存在流速高值区,其中天涯海角处余流为离岸运动。基于野外实地踏勘与室内测试分析结果发现,三亚湾东、西部海滩的泥黑化程度相对中部较高。可将整个海湾划分为东部条带黑化区、中部正常区和西部斑状黑化区,由东至西各分区钛铁矿平均含量分别为0.35%、0.58%和2.08%,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20%、0.10%和0.07%,总氮平均含量为0.011%、0.006%和0.004%。三亚湾海滩西部黑化主要是由于重有色矿物钛铁矿的机械搬运与分选富集,其物质来源于马岭滨海钛铁砂矿,该处波浪能集中,钛铁矿经波浪悬扬后在EW向潮流的往复搬运下到达周边岸滩引起海滩黑化;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与细颗粒泥沙胶结后形成腐泥,使三亚湾东部海滩变黑变硬,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局地生活污水排放与海底污泥再悬浮搬运,该海域海水自净能力低下是海滩黑化的重要促进因素。
胡梦茜, 崔振昂, 吴自军, 刘文涛, 贾磊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23-30
PDF XML下载
东海丽水凹陷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下段砂体成因分析
在井资料匮乏背景下,迫切需要借助地震沉积学手段精细刻画岩性圈闭。在层序地层划分基础上,结合地震沉积学沿层属性切片、储层反演及三维岩性体雕刻等地球物理技术,重点对研究区主力产层明月峰组下段地震沉积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分析明月峰组下段砂体的形成与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明月峰组下段包括下降、低位、海侵和高位4个体系域。在下降和低位体系域沉积期,断裂坡折之上发育2条下切河道,这些河道将砂体运送至陆架边缘形成三角洲前缘沉积,下降域由于物源供给更充足,形成了位于三角洲前缘的薄层浊流沉积;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均发育受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的滩坝障壁岛沉积,因沉积物供给缺乏,主要分布于构造坡折之上。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研究区明月峰组岩性圈闭的预测,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刘春锋, 周平, 熊志武, 黄启彰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0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31-39
PDF XML下载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复式成藏理论为指导,总结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西湖凹陷具有油气规模“深大浅小”、油气类型“上油下气”、油气富集“近源近断”的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而建立了特色的西湖凹陷“塔”式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中浅层花港组由于泥岩盖层条件相对较差以及晚期近EW向断裂对早期油气藏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油气成藏条件不是非常有利;而深层-超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异常高压改善了储层物性并提供油气运移的动力,“千层饼”式储盖组合和早期烃源断裂控制了油气纵向展布。因此,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砂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余逸凡, 张建培, 程超, 唐贤君, 许怀智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5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40-47
PDF XML下载
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盐上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大坎波斯盆地是世界深水沉积勘探的热点盆地,但针对其北段的埃斯皮里图桑脱盆地盐上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为进一步指导埃斯皮里图桑脱盆地盐上的油气勘探,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该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发育盐下湖相和盐上海相2套烃源岩,且储层主要为盆地北部上白垩统—新近系深水水道砂岩;②依据盐岩层滑脱变形的构造特征,可将盐上构造格局划分为盐滑脱带、盐底辟带和盐推覆带;③盐滑脱带成藏模式表现为盐下和盐上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分别通过盐窗和盐相关断裂运移,最终在盐滑脱形成的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④盐底辟带成藏模式表现为盐上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盐相关断裂运移,最终在盐底辟相关背斜和盐侧翼遮挡的圈闭中成藏;⑤储层、盐相关铲式断层和盐岩活动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孟金落, 康洪全, 贾怀存, 刘新颖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1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48-56
PDF XML下载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分布差异大。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成藏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凸起带、斜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差异大,油气成藏模式不同。凸起带以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并含少量小规模地层超覆油藏,缓坡带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研究区内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藏分布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断层发育区,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的三维输导体系,油气可以发生长距离运移,形成构造和不整合油气藏;在断层稀少区,油气以近源运移为主,形成岩性油气藏。初步勘探开发结果显示,岩性油气藏的地层压力高、产量好、前景大,成藏模式为油田老区的“增储上产”指明了方向。
刘曾勤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63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57-62
PDF XML下载
日照市海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磁学指示
研究区域为山东省南部日照市涛雒镇海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Ni、V、Fe、Zn、Co、Pb)的含量进行测试,并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进行原位磁化率和室内磁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污染情况较轻,各重金属元素均轻度污染或无污染,重金属污染源主要为河口及海滩排污口。野外体积磁化率和室内质量磁化率分布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一致,磁性颗粒的晶粒类型为多畴(MD),磁性矿物类型为亚铁磁性矿物。通过室内质量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方法。
王晓宇, 王永红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38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63-74
PDF XML下载
钻孔重入与跟管钻进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洋钻探在海底泥面钻孔,需要解决钻探过程泥面坍塌和钻具反复重入钻孔的问题。重入锥是大洋钻探钻孔重入的专用装置,可采用自由落体和跟管钻进2种方式部署。自由落体式重入锥是一种临时性重入井口,用于支撑短期内钻孔重入,而采用跟管钻进工艺部署的重入锥井口,可作为一种永久性的海底装置,支撑现阶段乃至以后多航次的钻孔重入。笔者介绍了钻孔重入和跟管钻进技术的原理、关键器具和工艺流程,并总结了首次浅海试验情况。通过浅海试验验证了重入锥与跟管钻进同步部署工艺流程的可行性,测试了自研套管送入工具及张敛式随钻扩孔器的功能性,发现了送入工具在密封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深海复杂地层钻孔重入和跟管钻进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宋刚, 崔淑英, 谢文卫, 牛庆磊, 赵明, 韩泽龙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33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75-85
PDF XML下载
成果快报
一种定量化的山东省自然岸线质量评价方法
修淳, 霍素霞, 王国钢, 陈生涛, 段海钦, 姚海燕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2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7): 86-88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