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6期

综述与评述
北大西洋沿岸过去2000年海平面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北大西洋沿岸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地区之一。了解该区域过去海平面变化历史和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预估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我们以北大西洋沿岸1 350个验潮站观测记录和已发表的1 604个海平面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和集成研究,尝试建立北大西洋沿岸过去2000年海平面的变化历史,并分析北大西洋沿岸过去2000年海平面变化的主要过程与特征、区域差异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①北大西洋沿岸过去2000年海平面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变化时间、波动次数等均具有区域差异性。②北大西洋沿岸过去2000年以来海平面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海平面上升高程相差较大,北大西洋西岸北美洲东部海平面上升超过2.5 m,格陵兰岛-冰岛、欧洲和美国南部和东南部海平面上升幅度约1.9 m,北海和地中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约1 m。③公元1900年以来,北大西洋东西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普遍加快,并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差异,即北大西洋东岸从地中海到欧洲沿岸再到格陵兰岛-冰岛,随着纬度增加,海平面上升速率逐渐增加。类似的,北大西洋西岸美国南部和东南部到美国东部再到加拿大东部,随着纬度的增加,海平面上升速率也依次增加。④过去2000年北大西洋沿岸海平面变化及其时空差异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冷暖交替、冰川均衡调整、大气-海洋动力学、区域构造以及沿岸地形的变化、沉积物压实和潮汐范围变化等可能是主要原因。
乐远福, 唐立超, 余克服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79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1-15
PDF XML下载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段云莹, 裴绍峰, 廖名稳, 翟世奎, 杨士雄, 叶思源, 赵俐红, 王锦, 袁红明, 周攀, 江星浩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33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16-24
PDF XML下载
研究论文
沉积物埋藏深度和碳酸钙含量对南海沉积物干密度的影响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质量堆积速率是反映地质历史时期某种物质沉积通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计算质量堆积速率的一个必要参数是沉积物的干密度(DBD)。但是,很多钻孔沉积物的干密度数据往往因采样间隔稀疏而分辨率太低,甚至没有实测数据,为后续研究带来一定限制。前人研究中曾经发现深海沉积物的DBD可以用沉积物中的CaCO3含量进行估算,但这一方法在南海是否可行尚缺乏研究。笔者根据前人经验,对南海ODP184,IODP 349、367、368共4个航次17个站位的DBD、CaCO3含量与样品埋藏深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沉积物埋藏深度是影响DBD的重要因素,DBD和CaCO3含量仅在南海南部的ODP1143站位表现出良好的关系。而在南海北部及中部可能由于受到不同程度深层流活动的影响,导致沉积环境极不稳定,非碳酸钙组分来源复杂多变,故DBD与CaCO3%的相关性差。在南海南部,以沉积物埋藏深度和CaCO3%为变量,对ODP1143站位用二元多项式拟合出一经验公式,该公式适用于南海南部海域与1143站位有相似沉积环境的沉积物样品干密度的估算。
张新康, 贾国东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89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25-33
PDF XML下载
入海泥沙减少对黄河三角洲潮滩粒度特征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悬沙浓度下潮滩粒度特征的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潮滩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使用采自研究区的潮滩表层沉积物,设定与实际潮滩尺寸按比例缩小的室内水槽以及波浪潮汐动力模拟,对不同悬沙浓度条件(0~14.9 kg/m3)下的模拟“潮滩”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悬沙浓度的减少,潮滩粒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含沙量的减少,整个潮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分布范围减小,总体上沉积物呈现粗化特征,但颗粒较大的极粗粉砂的分布同样减少;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均值总体呈现出潮下带上部高、潮间带和潮下带下部低的特征,反映了模拟的潮间带上部和潮下带前缘的分选较潮滩中部更好的特征。含沙量的变化同样影响了模拟潮滩的微地貌形态,随着含沙量的降低,潮滩微地貌逐渐侵蚀破碎。潮滩物理模型实验有助于快速再现潮滩冲淤形态和变化特征,使特定条件下潮滩的变化具备可预见性,从而为人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活动提供参考。
张雨晨, 余建奎, 任宗海, 王红艳, 许国纯, 战超, 王庆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0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34-46
PDF XML下载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滨海地区地下淡水体识别
滨海地区地下淡水体的识别研究,可有效指导地区寻找淡水资源。阐述了高密度电法在滨海地区识别淡水体的理论依据,该方法在研究区的实例分析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出咸淡水界面,进而划分出淡水层的分布。研究结果与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基本吻合,说明该方法在滨海地区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总结了该地区的淡水体电性特征和垂向分布情况,可为开展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徐喆, 杨娇娇, 刘荣波, 林哲远, 曹珂, 周宇渤, 张朋, 王圣民, 李昂, 郑鸿杰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0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47-53
PDF XML下载
珠江口盆地前新生代先存断裂特征及动力背景
前人针对珠江口盆地前新生代开展过大量研究,但对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仍缺乏统一认识。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定性+定量”先存断裂综合识别技术,识别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和番禺4洼前新生代基底发育的先存断裂583条。按照断裂是否断穿Tg和断裂倾角大小,将先存断裂分为4类:高角度节理、低角度节理、高角度活化断层和低角度活化断层;按断裂走向划分,将先存断裂分为NW-NWW向和NE-NEE向2组。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板块沿NW向正向俯冲,形成NE-NEE向逆冲断裂;燕山期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板块斜向俯冲产生左旋挤压应力场导致NW-NWW向逆冲断裂形成。这些先存断裂从源头上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为研究盆地后续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吴婷婷, 张丽丽, 吴哲, 李洪博, 雷胜兰, 于飒, 劳妙姬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162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54-62
PDF XML下载
少井条件下低缓畸变构造精细研究及油气勘探启示
南海东部地区生产油田构造多为受断层阴影影响的低缓构造,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上拉或下拉畸变。对于较大幅度的畸变,可以通过改进地震采集方式、处理技术、解释成图技术予以部分消除;但对于小尺度的畸变,因研究人员不易识别或者主观上觉得畸变小而忽略其存在,给油田构造和储量的认识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影响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的设计。为此,以HA/HB油田为例,从构造成图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分析,认为探井位置上拉畸变的构造可能存在一定的外围储量潜力;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趋势面约束校正的方法,有效恢复了构造真实形态。油田勘探开发的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构造预测精度,成功指导了评价井的设计和实施,对类似地质条件下油气田的构造研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汪生好, 李黎, 蒋玉婷, 杨小江, 王要森, 刘振, 赵红娟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15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63-69
PDF XML下载
泊松阻抗属性在陆丰南古近系低渗砂岩储层“甜点”识别中的应用
陆丰南地区古近系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较强,沉积成岩演化复杂,寻找具有经济产能的“甜点”储层是古近系高效勘探的关键。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及坐标旋转明确了泊松阻抗为识别“甜点”储层最敏感的弹性参数。在协克里金低频建模基础上,开展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直接获得了相关弹性参数(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和密度ρ),进而构建了泊松阻抗等弹性参数数据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砂岩储层及“甜点”储层的定量解释及预测。反演结果表明,目标层文昌组“甜点”储层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岩性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砂岩,沉积相特征与钻井资料吻合。此技术方法的应用可实现古近系“甜点”储层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提高了古近系深层勘探成功率,为古近系“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肖张波, 雷永昌, 邱欣卫, 贾连凯, 李敏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60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70-77
PDF XML下载
适用于改造型洼陷的烃源规模识别技术
以西江主洼为例,抓住洼陷结构控制沉积体系发育的核心思想,在层序地层、生长地层、构造演化、剥蚀改造、地震相和沉积相等综合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改造型洼陷的烃源规模识别技术:① 考虑控制沉积期湖盆分布广度和沉积厚度的构造参数,拟合一套计算方法用来半定量化计算烃源规模随控洼断裂走向的变化趋势;② 在层序格架下,以生长地层理论、构造演化分析和剥蚀改造模型为依据,确立洼陷内不同位置差异构造活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构造差异活动控差异沉积角度定性预测烃源岩的空间分布特征;③ 半定量化计算与定性分析相互佐证,形成一套适用于改造型洼陷的烃源规模识别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对西江主洼的烃源规模进行评价,对西江主洼及类似洼陷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梁杰, 刘培, 陈维涛, 姚佳利, 唐明铭, 董小云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46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78-87
PDF XML下载
成果快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展与成果
段晓勇, 印萍, 曹珂, 谢永清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67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6): 88-92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