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7卷 第12期
以恩平凹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断裂体系及盆地结构的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和平衡剖面分析,恢复盆地发育演化过程,揭示盆地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受基底先存构造与区域动力背景联合控制。裂陷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降低及俯冲带后撤与印度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了NW—SE向拉张应力场环境,造成了早期NE向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形成了NE向断裂控制的拆离半地堑;裂陷晚期:印支地块旋转挤出与古南海向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应力场由NW—SE向拉张转变为近SN向拉张,造成了控盆断裂由NE向向近EW向转变,岩石圈伸展模式由宽裂谷方式向窄裂谷方式转变,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孤立半地堑趋于相互连通扩展;裂陷拗陷期:岩石圈减薄中心向南迁移至南海扩张中心,整体处于裂后热沉降阶段;构造活化期:吕宋岛弧NWW向与欧亚板块发生弧-陆碰撞作用下,产生NNE向拉张,派生近EW向和NW向的共轭剪切作用,造成了先存近EW断裂复活及次级走滑断裂带的形成,导致了复杂断块升降运动。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1-9
湖底扇是渤海海域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沉积类型。针对渤中凹陷湖底扇发育特征不明、富砂性不清的问题,基于已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类比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层序划分、地震相识别,结合辽东湾地区已钻富砂湖底扇统计类比,建立湖底扇富砂综合评价指数,明确渤中凹陷东二下亚段湖底扇特征及富砂性。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湖底扇主要发育在东二下亚段高位域及低位域,呈环带状分布。湖平面变化决定湖底扇发育类型及数量,古坡折控制湖底扇发育位置,可容纳空间决定湖底扇发育形态及规模。统计分析表明,物源区相对距离、地震反射构型、平面宽长比及最大厚度与面积比等参数与湖底扇富砂性呈明显线性关系。依据上述参数建立湖底扇富砂综合评价指数,预测渤中18-A构造区①、②号湖底扇为下一步最有利的岩性勘探目标。创新建立的湖底扇富砂综合评价指数,对渤海海域湖底扇岩性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10-16
HY气田位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主要目的层花港组上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Ⅱ类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受压实作用影响,储层孔隙度由上至下逐渐降低,AVO类型由Ⅱb类向Ⅱa类转变。从岩石物理分析、正演模拟、相位转换及AVO投影角度旋转等方面,制定了针对低渗储层不同AVO特征的精细描述方法。研究认为,区内中孔低渗储层表现为Ⅱb类AVO响应特征,叠后地震砂顶标定于波谷,储层描述应采用叠后−90°相移波形解释、叠后包络属性流体检测等方法;低孔低渗储层表现为Ⅱa类AVO响应特征,储层描述应采用叠后0°相移波形解释、叠前扩展弹性阻抗流体检测等方法。基于上述“一层一策”储层精细描述方法,成功指导研究区多口钻井实施,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成功率100%,大幅改善气田开发现状。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17-26
惠州21构造为具有基底古隆起背景的潜山披覆构造,是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目前在该构造中浅层已发现惠州21油气田,但深层尚未获得商业油气藏发现,分析古潜山的形成演化对于指导构造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震资料和周边已钻井资料,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对惠州21古潜山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构造演化过程对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惠州21古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晚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侵入花岗岩基底侵位、新生代古新世火山喷发隆起、始新世断层差异活动隆升、渐新世—中新世定型4个阶段;提出构造演化对深层成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古潜山火山岩储层的改造、裂陷期沉积体系的发育和油气运移聚集3个方面;指出文昌组和神狐组具备发育规模优质储层的条件,是该区域深层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27-37
对跨南海西南次海盆及两侧陆缘的1条长达1 093 km,包括海底地震仪(OBS)、长排列多道地震和测深、重力、磁力调查在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CFT),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基于重磁震联合反演结果,在分段解译的基础上,证实本区多处发育前新生界残余沉积层并发生多期次岩浆活动,南海海域地壳结构颇为复杂,具有陆壳、减薄型陆壳、陆洋过渡壳和洋壳等地壳类型,壳下高速层分布较广。根据以上分析,重磁震数据联合反演是研究海区构造特征和深部地壳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38-48
利用在舟山群岛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地质浅钻,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结构进行了划分。根据界面识别标志,共划分出5个地震反射界面(T1、T2、T3、T5、TR), 将基岩面以上地层划分为5个地震单元(SU 1、SU 2、SU 3、SU 4和SU 5)。根据浅地层剖面和地质钻孔对比,结合钻孔沉积相、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及古地磁分析结果,5个地震单元分别对应于MIS 1、MIS 2、MIS 3、MIS 5和中更新世及更早时期沉积。基于此建立了舟山群岛海域晚第四纪的地层格架,为分析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沉积演化和沉积物“源-汇”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49-57
为了进一步查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砂矿资源潜力,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水深30~100 m的海域,通过对815 km的单道地震资料处理解译,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大量三角洲沉积,为有利砂矿沉积区;并通过在该区域采集的70个表层及23个柱状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 讨论了这4种有用重砂矿物平面上和纵向的品位状况。结果表明,有用重砂矿物主要矿种为锆石和独居石,其次为金红石和钛铁矿;有用重砂矿物的富集受到成矿物质来源、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分选等多种因素控制。最终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划分了2个潜在的有用重砂资源成矿远景区,其中黎安港-港坡港近海重砂矿物成矿远景区,平均水深30~60 m,面积为1 019.19 km2,沉积厚度约1.5 m,保守估计重砂矿潜在资源量为4.92×108 t,具有较大资源潜力,为将来开采指明方向。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58-65
乌干达Albert湖盆为新生带裂谷盆地,位于东非裂谷西支北端。近年来研究者在Albert湖盆取得大量发现,但对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Albert湖盆成藏条件优越,在平面上有2大油气富集带:北部缓坡带和东部断阶带,二者的成藏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在对盆地构造、地层特征、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2个油气富集带的成藏特点和成藏机制。研究表明,北部缓坡带具有优质砂体抽吸、油气长距离运移、小断层调节、动态成藏的特点;充足的油源、连续稳定的优质砂体、中途缺少断层的阻截、上覆厚层稳定分布的区域盖层以及良好的原油物性保证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东部断阶带“二台阶”断层下降盘为自生自储式成藏,成藏层位单一;“二台阶”断层上升盘砂岩和断层对接,发育多个油藏,幕式充注,充满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由于油气运移空间跨度大,边界断层侧封较差,油藏充满度整体偏低。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66-74
掌握湿地景观分类及其动态变化能够有效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选取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采用最大似然、CART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方法分别对该核心区进行信息提取,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方法的精确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达91.02%,Kappa系数为0.89)。进而采用该方法针对整个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进行景观信息提取,得到了1995、2006、2016年度的江苏盐城湿地景观分类(共分为6种类型),并通过转移矩阵分析了各类型的每年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江苏盐城湿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区向浅海区不断扩张,1995—2006年期间植被、建筑区和农作物面积都有所增长,2006—2016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75-82
渤海油田勘探实践表明,小微断裂精细识别是构造解释和发现规模性圈闭的关键。研究区处于多方向断裂叠合带,地震资料品质差,尤其是小微断裂剖面上断面不清晰、同相轴错断不明显。先利用复赛谱整形拓频技术改善小微断裂的分辨能力,再通过自适应双向滤波,改善小微断裂成像精度,最终利用新的相干切片重新落实了构造区圈闭,圈闭面积得到了大幅增加。钻井评价证实新增的圈闭是有效的,获得了很好的油气发现。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83-87
深远海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价值,是当今国际发展的一大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国际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表明,该领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并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90年代前后为其迅速发展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成果突出,而我国近年来呈现上升势头,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远海地质的文献联系不够紧密,各学科方向有待完善。其中,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地球化学物理方法是常用的研究手段,海底峡谷是热点研究区域,全新世是研究的主要时期。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2): 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