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12期

基础地质
板片窗构造研究综述
在洋壳板片俯过程中,洋中脊到达海沟时通常与海沟有一定的夹角。若洋中脊在俯冲期间继续扩张就会形成板片窗构造。此外,非洋脊俯冲过程中板片撕裂或断离产生板片间隙,该间隙也称为板片窗。板片窗通常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其一旦形成就会改变所在区域的局部地幔循环模式,导致在板片窗上覆板块中出现异常的地质效应,包括异常于普通俯冲带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貌表现、流体活动以及特殊地球物理特征。板片窗特殊的地质效应控制着金、铜等特殊的金属矿产分布。综述了板片窗的形成机制、几何形态以及多种地质效应模式,以期为今后板片窗构造的研究提供借鉴。
马本俊, 吴时国, 范建柯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1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1-10
PDF XML下载
南日岛东部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
利用测得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绘制海底三维地形图及海底深度等值线图,对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A区海底地形总体上呈NW-SE向延伸的沟-脊相间的条带状分布;B区南部海底地势较平坦,中北部海域地形主要受到岛屿和礁石影响。对研究区海域沉积物进行采集,采用筛析法和激光粒度仪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并用谢帕德分类图解法将沉积物分为10种类型,绘制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图。根据实测的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对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及峰态等4种粒度参数进行计算,并绘制粒度参数的等值线图,对各参数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测区范围内没有发现严重影响风力发电设施建设的灾害性地质因素存在。
李近元, 宫士奇, 栾振东, 陈长安, 阎军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2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11-16
PDF XML下载
海洋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海洋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以有机质降解为基础。按照反应自由能大小,有机质依次被O2、NO3-、Mn4+、Fe3+、SO42-氧化,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发生产甲烷作用,形成大量生物成因甲烷,这是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主要来源之一。甲烷气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既可在水合物稳定带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物,游离态和溶解甲烷也可以在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菌联合作用下发生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并与沉积物中的Ca2+、Fe2+结合,形成碳酸盐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这一系列过程埋藏了大量甲烷(碳),成为重要的碳汇。早期成岩作用的各种反应机制,特别是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阳离子同位素分馏仍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概括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反应机理,黄铁矿、碳酸盐岩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等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的建议。
吴雪停, 刘丽华, 吴能友, 程家望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3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17-26
PDF XML下载
青岛唐岛湾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及水动力
唐岛湾为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水动力条件复杂。对湾内潮间带沉积物进行定点定时取样,并进行粒度测试。分析表明:沉积物以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正偏,呈宽峰态;概率累积曲线以两跳一悬式为主。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曲线研究现代沉积,沉积物中粒径<158.6 μm的组分受潮流影响显著,158.6~369.1 μm和>369.1 μm的粒级组分则分别代表波浪和强水动力如风暴浪等的作用;且通过对各粒径组分的分析认为,粒径<158.6 μm的组分中潮汐作用的月周期性最为明显。在狭长型海湾中,潮流水动力强度可能并不大。最后结合相关资料,对唐岛湾内潮坪沉积、潮沟变化及沉积物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潮间带沉积水动力研究及实施海岸带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梁文栋, 周瑶琪, 孙棋, 岳会雯, 张振凯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4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27-34
PDF XML下载
资源地质
检测法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苏北油田和鸡肋构造的对比应用
开发"检测法"油气微生物探测技术并与商业化的"培养法"技术对比发现,检测法具有经济、快捷和易于工业化优势。进而利用其在苏北盆地复杂水网地带开展已知开发油气田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和结果评价,与所谓鸡肋型构造采样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在检测法未开发区存在多处来自热成甲烷的异常,而在所谓鸡肋型构造区域获得的异常比在已开发油田区的异常高出10倍以上,表明培养法非鸡肋,具有勘探价值。结果表明,"检测法"油气微生物探测技术作为本土开发和理念先进的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深层次应用开发潜力,可为今后取得新的油气田发现做出贡献。
许红, 俞昊, 王黎, 张柏林, 桂志炜, 闫桂京, 卢树参, 张海洋, 孙和清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5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35-41
PDF XML下载
南沙东北部海域地震速度岩性分析应用
南沙海域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受客观因素所限,该区地质调查工作仅限于二维地震勘探和表层取样,而对沉积盆地古地理特征的了解近乎空白。因此,利用地震速度资料求取速度场分布特征、建立速度岩性关系并恢复地层分布特征,成为了南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速度谱解释和层速度计算、制作时深转换尺和砂泥岩性量板、绘制砂比指数平面图,并开展探讨及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埋深和岩性是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速度岩性量板的建立,可以有效识别研究区岩性分布规律、判断物源及沉积变化;南沙东北部物源方向及沉积特征的变化与南沙地块新生代裂谷期、漂移期、前陆期的构造演化相互关联,其物源分别来自华南古陆块、内生物源及菲律宾岛弧,借此可以初步认识南沙东北部海域沉积分布。研究发现,对能量团速度的理解差异导致了海底起算时间在不同运算步骤中的不同结果,而这种差异表现应该引起重视。上述工作有助于为该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樊奇, 田继军, 成赛男, 张杰, 姚永坚, 张江勇, 赵利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6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42-51
PDF XML下载
异构比φiC4nC4和φiC5nC5在渤海湾盆地中部的应用
为研究异构比φiC4nC4和φiC5nC5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采集了渤海湾盆地中部的100个柱状样,分析测试其酸解烃含量,各层的nC4的含量普遍比iC4的含量高,而各层的iC5含量普遍比nC5的含量高,iC4和nC4的数据完整性要远比iC5和nC5的好,在异构比φiC4nC4等值线叠加图中挑取11组典型φiC4nC4值进行讨论,发现通过分析异构比的垂向变化可以推断地层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异效应,并确定轻烃向上运移的路径和方向,φiC4nC4等值线图与AC4异常等值线图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区φiC4nC4值>0.85的为背景,φiC4nC4值<0.85的为异常,在油气勘探中可通过异构比与轻烃异常的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油气的分布情况,这一异常判断标准对渤海湾盆地的烃类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张念礼, 李双林, 程日辉, 龚建明, 董贺平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7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52-57
PDF XML下载
技术方法
基于起伏地表的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
油气勘探的重点正转向复杂地表条件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区域。为了较好的实现双复杂条件下的成像,将小波束引入进来,利用小束源良好的局部性和方向性,既实现对于整体的构造成像,又对局部构造进行了刻画。基于"逐步累加"的"直接下延"法是解决复杂地表成像的有效手段,能够较好的消除起伏地形的影响。基于起伏地表的小波束进行叠前成像和照明,该方法结合小束源和Fourier传播算子,首先通过小波束变换中的小束函数合成小束源,然后基于直接下延法,利用Fourier传播算子进行波场外推,完成小束源的照明和成像。对起伏地表模型进行试算,通过对单个小束源和多个小波束源偏移以及照明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在起伏地表条件下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和照明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徐秀刚, 孙道朋, 刘怀山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8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58-64
PDF XML下载
相干体解释断层方法测试及泾河油田的应用
三维地震相干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三维地震解释、特别是断裂解释中应用效果明显。在一些地区和特殊岩性体、特殊类型油藏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可以较为深入准确地刻画小断层。主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的相干数据体计算做了参数和方法优选,通过对相干层位切片的分析研究,得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油藏特征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达到了准确刻画断层间接预测裂缝发育带的目的。
黎小伟, 范久霄, 刘明汐, 赵宇璇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12009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12): 65-70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