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40卷 第12期
长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其构造发育特征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形成演化和板块汇聚过程的关键信息,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多道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长江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及时空差异,据此探讨了其构造演化及变形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凹陷具有“三凹两凸”的地质结构特征,发育中生界与新生界两大构造层,以新生界为主,缺失渐新统;凹陷整体受到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体系的控制,局部沿断裂发育岩浆岩侵入体。长江凹陷为典型双断结构,地层受边界控凹断层控制呈现东厚西薄特征。新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多期俯冲汇聚及弧后拉张等过程影响,长江凹陷构造体制发生多次转变,同时发育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并且后者具有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内中央凸起带的缓冲作用,凹陷内地层变形程度减弱。基于构造变形特征,可将长江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晚白垩—早古新世伸展断陷、晚古新—早始新世挤压反转、始新世坳陷发育、渐新世构造抬升和中新世以来的整体拗陷稳定沉降。本研究能够为盆地构造变形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渤海海域新近系—第四系地层中发育大量地震资料中难以识别的“隐性走滑断层”,其断面陡立、断续分布、断距较小。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隐性断层认识失败导致圈闭失效、勘探失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亟需从断层发育机理上重新认识且有效刻画隐性走滑断层。基于渤海新近纪—第四纪构造背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隐性走滑断层发育机理以及识别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渤海新近纪—第四纪隐性走滑断层为先存断层斜向拉伸构造背景之下发育的位移分异式走滑断层,不受基底走滑断层直接控制;先存边界断层与斜向拉伸方向夹角α、先存边界断层与斜拉伸展断层夹角θ以及走滑分异概率P之间存在特定关系,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判断分异型隐性走滑断层是否发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明确了渤海新近纪—第四纪隐性走滑断层发育机理与判识方法,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指导。
安达曼海盆地是由拉分作用形成的弧后扩张盆地。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对研究安达曼海盆地的演化和板块斜向俯冲作用形成的走滑断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结合钻井数据,对安达曼海盆地东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安达曼海盆地东部地区的层序地层结构。通过地层解释和属性分析,识别了2个主要的断裂带,命名为东丹老断裂和西丹老断裂。根据构造分析,建立了断裂带的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安达曼海盆地东部断裂带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中新世走滑-强拉伸阶段、中—晚中新世扭张-走滑阶段和上新世至今的右旋走滑阶段。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油气产区,现对白云凹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云主洼,对白云西洼的油气勘探研究仍十分薄弱。近年来,对白云西洼加大了油气勘探力度,于番禺25断裂上下盘实施钻探,结果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探索白云西洼勘探潜力,本文通过对番禺25断裂上下盘开展差异成藏分析,探讨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通过井上PVT样特征、MDT压力、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及成藏期古构造分析认为,番禺25断裂分割性强,油气成藏期上升盘与下降盘为2个独立的块体,表现为差异性成藏。烃类地化分析表明,上升盘凝析气来源于白云3次洼,下降盘的油气来源于临近的番禺25次洼。本文初步厘清了白云西洼的成藏规律,以期指导该地区的勘探部署:围绕白云3次洼优势运移路径开展天然气的勘探,围绕番禺25次洼近源开展原油的勘探;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断裂上下盘差异性成藏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岩性多样,油气成熟度恢复难度大,影响油气源判别。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通过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谱-质谱及热模拟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建立了油和天然气成熟度恢复方法,计算了油、气成熟度,明确了油气来源。结果显示,油成熟度主要分布于0.8%~1.0%,为成熟油;天然气成熟度主要分布于1.0%~2.0%,属于成熟—高熟气;同层段油及天然气成熟度存在差异,且垂向变化规律不同,揭示了油和天然气来源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别。综合分析认为,本区油主要来自斜坡次洼,环次洼带是油有利勘探区;天然气主要来自凹陷主洼,自主洼向斜坡带均为天然气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大。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二者与华南沿海中生代晚期地貌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下白垩统坂头组地层样品CIA值为69.91~85.29、Rb/Sr 值为1.13~2.21、Mg/Ca值 为0.57~3.57、Sr/Cu值为5.44~11.66、校正后古盐度指标100*Sr/(Ba*Al2O3)值为1.18~1.55,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干旱炎热;δCe值为0.89~1.03、V/Cr值为1.03~1.57、Ni/Co值为2.34~10.58,表明早白垩世早期主要为弱氧化环境,间接指示该区当时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沙县组和崇安组地层样品的测试结果显示,CIA值为67.14~75.68、Rb/Sr值为0.99~9.05、Mg/Ca值为0.37~16.22、Sr/Cu值为1.20~15.46、以及校正的古盐度指标100*Sr/(Ba*Al2O3)值为0.50~1.77,指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湿润再向干旱寒冷变化;由δCe(0.89~1.03)、V/Cr值(0.51~1.72)、Ni/Co值(1.45~6.45)可以看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交替出现,间接证明该区域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发生了多重转变,从干旱炎热到温暖湿润再到干旱寒冷。综上情况可以推断,永安盆地白垩纪期间古气候出现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旱寒冷(伴有极端气候)多次转化。将研究区与周缘华南地区古气候进行统计对比,发现华南内陆古气候以温暖湿润向干旱炎热转变为主,华南沿海与内陆古气候转变的差异是对晚中生代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海底沙波的发育对海上风电场设计、安装和后期运维有诸多不利影响。结合南海某风电场区多次勘察结果,分析了场区内海底沙波沙脊的发育特征、运移规律及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沙波的发育存在空间差异,直线形沙波通常发育在沙脊顶部和尾部,新月形沙波和弯曲形沙波发育在沙脊槽内的平坦地形上,分叉形沙波为直线形沙波的前身。北部沙波整体向南迁移,南部沙波整体向北部移动,转换带为两侧沉积物汇集区,处于长期稳定状态。研究区沙波发育主要经历新月形沙波、弯曲形沙波—分叉形沙波—直线形沙波3个演化阶段;随着沙波的演化,沙波的规模逐渐增大,移动性逐渐减弱。针对风机桩基冲刷防护,可采用在桩基周围增加仿生水草垫或水工布等方式,增加海床稳定性,减小桩基周围的冲刷。
基于2018—2022年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分别建立海岸线演变模型和海床冲淤模型,对岸线演变与海床冲淤特征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近几年崖州湾海岸侵蚀主要集中在盐灶河口和崖州中心渔港防浪堤东侧岸段;海岸淤积集中在月亮岛(人工岛)波影区和崖州湾科技城岸段。岸线演变预测显示,20年后崖州湾岸线最大蚀退距离约33 m,位于盐灶河口东侧;岸线最大淤进距离约99 m,位于月亮岛引桥下西侧。冲淤变化预测显示,海床最大冲刷强度约0.14 m/a,位于月亮岛外侧水域;最大淤积强度约0.07 m/a,位于科技城近岸水域。主要原因是月亮岛、中心渔港和南山港的建设改变了局部输沙方向,同时造成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整体冲淤格局。
根据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5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和7条主要入海河流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致呈由近岸向海粒度变细的特征。研究区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长江、黄河和中国黄土等地区,总体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受粒度特征、矿物成分、风化作用及物质来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矿物成分对研究区稀土元素的影响较为显著,稀土元素的高含量可能与陆源碎屑矿物(长石类矿物、含钛矿物等)的富集有关;粒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重稀土元素更容易富集在细粒组分含量较高的沉积物中;风化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物源混合完成。研究区稀土元素所指示的物质来源以黄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