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27卷 第1期
在系统总结我国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和沿海地区经济开发需要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指出了基础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做好海岸带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6大问题,并阐述对"十二五"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部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的认识。
源与汇的关系是研究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及其沉积响应的钥匙。边缘海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双陆源体系。中国边缘海背靠中国大陆,来自陆地的陆源碎屑物质是主要的物质来源,岛弧侵蚀作用提供的岛源物质是另一个重要的物质来源,二者交替形成的沉积序列是弧后盆地的重要的沉积学特征。陆架沉积物的物源随着海平面的变化发生互换。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陆地,而海侵体系域的物源主要来自残留砂的侵蚀和再造。源汇互换是正确认识陆架沉积物分布规律的关键。
利用在渤海湾北部取得的大量海底表层样、原状箱式样和柱状岩心样品,通过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研究区海底表层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和抗剪强度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及砾砂7种。根据表层沉积物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发现研究区中部表层土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周边区域。
东海陆架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位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与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交接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使得欧亚板块浅部发育向东的挤出构造,同时,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深部的软流圈也沿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圈通道向东南蠕变运移,在东海陆架盆地受阻而形成地幔上涌,驱动中国东部广泛裂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的远程效应导致菲律宾板块俯冲后退、俯冲角度变大,这些也是东海陆架盆地断陷、构造反转、构造跃迁总体由西向东迁移的重要动力来源。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北黄海海区采集的浅地层剖面资料中出现的多次波、鸣震等干扰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剖面的反射品质进行了评估,将全区分为北黄海中部较轻干扰区,北黄海南部较弱干扰区,北黄海北部较重干扰区及渤海海峡周边较重干扰区。通过滤波处理,对剖面中出现的多次波、鸣震等干扰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压制,消除了干扰波对原始资料的污染,为后续地质分析与解释工作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资料。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对采集自藏南江孜甲不拉沟口剖面甲不拉组的样品进行了高倍显微观察和照相,首次发现了具有地层标志意义的钙质超微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鉴定,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和凡兰吟期的标准分子,还鉴定出了一些具有区域性对比意义的全球性分子和洲际分子。化石整体呈现早白垩世钙质超微生物的组合特征。研究区中生代海相地层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藏南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的厘定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
墨西哥EPC区块位于坦皮科(Tampico)盆地,白垩系的海相碳酸盐岩是其主要的含油气储层。储层是形成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区内油田开发潜力,通过岩性、成像测井(FMI)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EPC区块白垩系的主要储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区域裂缝发育规律,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裂缝以开启缝和封闭缝为主,岩性、成岩作用、流体性质和裂缝发育状况共同影响着储层物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储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特征。
临南洼陷是惠民凹陷的生烃中心,临邑断层作为临南洼陷的主控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弄清临邑断层的封闭性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有断层的力学性质、几何性质、断面所受正应力、断层两侧的界岩关系以及泥岩涂抹系数5个方面。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影响断层封闭性的5个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本区断层封闭性最重要的因素为主应力性质,其次为断层两侧界岩关系以及泥岩涂抹因子。临邑断层整体上都具有很好的封闭性,但在不同的层位和空间位置上封闭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沙河街组的封闭性相对最好,馆陶组次之,东营组最差;空间上西段的封闭性相对要差。
简要回顾了海底热水矿床的研究简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海底热水矿床从研究到开采划分为5个阶段。根据全球同类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形势,结合我国的特点,建议尽早将工作重点从勘探期转移到圈矿阶段,寻找资源量大,开采成本低,回报率高的海底热水矿床,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报,同时建议积极研发海底热水矿床的圈矿与开采技术。
LH11-1油田是我国近海最大的生物礁滩油田,受台地多期演化及后期成岩改造作用的影响,其碳酸盐岩储层物性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由裂缝引起的各向异性特征明显。为了尽可能获得储层内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以叠前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P波方位AVO技术,通过正演找出最能反映流花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发育情况的属性,预测了其储层裂缝的分布。
地震解释成果数据作为三维地层的数据来源,对其进行预处理并插入断层线约束,最终构建成三角网格曲面。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开发包Open Inventor,在.Net平台上采用C#开发语言将建模之后的三角网数据进行三维动态显示。实现了地层数据、断层数据、井数据的综合展示和交互,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较好的通用性,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地质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
已有的海底热液活动模拟实验装置主要通过控制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实现热液活动环境下的水岩反应实验,随着近年来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程度的逐渐深入以及热液保真采样器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必要设计新型的海底热液活动模拟实验装置。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模拟海底热液环境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主体由两个圆柱形钛合金舱体对接而成,利用加热装置、加压装置、流体输入装置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装置控制实验舱体内的环境参数(温度和压力等)和流体状态,实验舱体的侧壁和两端都根据需要设计了连接环境和化学探测传感器的接口。试验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能够进行海底热液活动环境下的水岩反应实验和热液羽状体的扩散模拟实验,同时可实现与我国自行研制的热液保真采样器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