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杨维磊 李新宇 徐志 李二党

杨维磊, 李新宇, 徐志, 李二党.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引用本文: 杨维磊, 李新宇, 徐志, 李二党.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YANG Weilei, LI Xinyu, XU Zhi, LI Erdang. SHALE OIL RESOURCES ASSESSMENT FOR THE MEMBER CHANG 7 IN ANSAI AREA OF ORDOS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Citation: YANG Weilei, LI Xinyu, XU Zhi, LI Erdang. SHALE OIL RESOURCES ASSESSMENT FOR THE MEMBER CHANG 7 IN ANSAI AREA OF ORDOS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维磊(1981-),男,本科,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108448595@qq.com

  • 中图分类号: P736;P618.13

SHALE OIL RESOURCES ASSESSMENT FOR THE MEMBER CHANG 7 IN ANSAI AREA OF ORDOS BASIN

图(10) /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03
  • 刊出日期:  2019-04-28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作者简介:

    杨维磊(1981-),男,本科,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108448595@qq.com

  • 中图分类号: P736;P618.1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在西南部较为发育,厚度可达到10 m以上,氯仿沥青"A"平均值达到0.87%,具备形成页岩油的地质基础。利用CT扫描电镜技术、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长7段油页岩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进行定量表征,揭示纳米级黏土颗粒片状孔隙是长7段页岩油的主要孔隙类型,平均有效孔隙度4.86%,平均含油饱和度为44.63%。安塞地区长7段具有页岩油赋存与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大规模分布的黑色油页岩、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充足的烃类,原油黏度低、油页岩可压裂性好、高角度裂缝发育等有利于页岩油在纳米级孔喉中流动和开采,预测资源潜力达到4.42×108 m3,并指出了水平井+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的攻关方向。

English Abstract

杨维磊, 李新宇, 徐志, 李二党.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引用本文: 杨维磊, 李新宇, 徐志, 李二党.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YANG Weilei, LI Xinyu, XU Zhi, LI Erdang. SHALE OIL RESOURCES ASSESSMENT FOR THE MEMBER CHANG 7 IN ANSAI AREA OF ORDOS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Citation: YANG Weilei, LI Xinyu, XU Zhi, LI Erdang. SHALE OIL RESOURCES ASSESSMENT FOR THE MEMBER CHANG 7 IN ANSAI AREA OF ORDOS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4): 48-56.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4006
    • 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其中含有尚未排出的成熟、低熟或未熟原油。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油页岩中尚未排出的成熟石油,即油气地质界所称的页岩油[1],是残存在油页岩内部层理面或者纳米级基质孔隙内的油气聚集,其含量可以用油页岩氯仿沥青“A”含量近似代表。

      常规向非常规油气藏理念的转变,推动了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2010年,加拿大学者基于“能源三角”理论,评价认为北美25个盆地非常规油气可采资源总量大约是常规油气的4倍[2]。页岩油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在页岩油开发上进展较快,其中美国威灵斯顿盆地Barken页岩层系中页岩油的开发取得明显进展,产量已经达到美国石油产量的1.7%。国内相对页岩气而言,页岩油的研究还在发展之中,页岩油开发还在探索[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期在盆地中沉积了分布广泛、富含有机质的张家滩页岩[4-5],因其有机质丰度高(TOC多数大于2%,最高达30%)、有机质类型好(Ⅰ—Ⅱ1型),成熟度适中(Ro为0.7%~1.3%),是延长组的主力烃源岩,据杨华等[6]研究,长7烃源岩也是一套优质油页岩,目前已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姬源—华池—正宁一带油页岩累计厚度>20 m。而对于安塞地区油页岩分布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研究较少。大量钻探、岩心分析测试表明,安塞地区西南部长7油页岩发育,厚度较大(6~12 m),且天然裂缝发育。本文基于岩心样品地球化学分析、CT扫描电镜技术、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综合取心资料、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分析研究和评价了安塞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

    • 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为发育,而盆地内部构造简单,可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区位于其中的陕北斜坡中部(图 1)。晚三叠世该盆地为一大型内陆差异性沉积盆地,期间沉积了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地层,层位归属上三叠统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段(长1—长10)。其中,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最大湖泛期,气候温暖潮[7],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分布较广优质烃源岩,俗称张家滩页岩。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层在以往的油气勘探活动中曾发现过高产工业油流,预示着长7段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图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及安塞地区勘探开发区位置

      Figure 1.  Tectonic map of the Ordos Basin and the studied area

      安塞地区长7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TOC值为0.87%~7.16%,平均值为2.79%,S1+S2值为1.5~24.7 mg/g,平均值为9.8 mg/g,与盆地南部和陇东地区相比,相对较低(表 1),主要受沉积环境影响,安塞地区为滨浅湖沉积,受三角洲物源和水动力影响,泥岩中粉砂质含量较高,有机质被生物分解[8],未熟或低熟油潜力较小,而盆地南部、陇东地区主要为半深湖、深湖沉积,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氯仿沥青“A”值相对较高,一般为0.29%~1.89%,平均达到0.87%,表明研究区页岩油含量较高,潜力较大。

      表 1  研究区与盆地其他区域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

      Table 1.  Comparison of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tudy area and other areas of the basin

      区域 TOC/% S1+S2/(mg/g) HI/(mg/g) 氯仿沥青“A”/% Ro/% 干酪根类型
      安塞地区 0.87~7.16 1.5~24.7 146~326 0.29~1.89 0.9~1.2 Ⅰ—Ⅱ1
      2.79 9.8 298 0.87 1.01
      盆地南部[9] 3.9~22.5 23.1~120.1 356~752 0.19~1.38 0.53~0.6 I
      11.9 66.1 568 0.88 0.62
      陇东地区[10] 2.0~18.0 17.77~100.99 75~350 0.20~1.70 0.68~1.08 Ⅰ—Ⅱ1
      8.6 52.21 178 0.6 0.82
    • 按照石油地质理论和干酪根生烃理论,传统的油藏均经过二次运移,划归源外体系,页岩油只有初次运移,属于源内体系,页岩油在空间上受油页岩的分布特征控制,两者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 长7段油页岩与贫有机质的湖相(粉砂质)泥岩(TOC<2%)间极易区分[5],测井响应特征显示,长7油页岩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特征(图 2),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和低密度[11]。油页岩中的有机质不具有导电性,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电阻率测井值高于泥岩和页岩电阻率测井值;干酪根含量增加会引起油页岩中铀、针、钾含量增大,导致油页岩的自然伽马测井值比泥岩和页岩的自然伽马测井值高;有机质的声波时差(70 μs/m)大于岩石骨架的声波时差,有机质富集的岩石有较大的声波时差值,油页岩的声波时差要高于泥岩和页岩的声波时差;有机质的密度近于1.0 g/cm3,黏土质矿物的骨架密度为2.7 g/cm3,当有机质取代岩石骨架时,就会使岩石的密度减小,研究区油页岩电阻率为40~110 Ω·m,自然伽马为110~140 API,声波时差为280~340 μs/m,密度为2.42~2.53 g/cm3(图 3)。取心显示研究区油页岩厚度在5~10 m之间,页理发育,见鱼类化石,属于滨浅湖沉积。

      图  2  丹214井长7段油岩页测井综合图

      Figure 2.  Integrated logging column of the oil shale in the Chang 7 Member from Dan 214 Well

      图  3  丹165井长7油页岩岩性剖面和地球化学综合柱状图

      Figure 3.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Chang 7 Member from Dan 165 Well

    • 地质录井、测井识别相结合,刻画了研究区长7油页岩平面分布特征。长7油页岩的发育厚度与湖盆中心的展布密切相关,研究区西南方向靠近湖盆中心,油页岩厚度可达到10 m以上,NE方向远离湖盆中心,页岩油不发育(图 4~6)。张渠—王窑—沿河湾一线西南部油页岩厚度>4 m,面积约2 220×104 km2,采用先分别计算各厚度级别泥页岩体积再累计的方法,得出长7段油页岩体积为20×108 m3

      图  4  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分布特征

      Figure 4.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il shale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Ansai area

      图  5  安塞地区桥146—桥108井长7段油页岩连井对比剖面

      Figure 5.  Well correlation showing oil shale in Chang 7 Member of from well Qiao 146 to Qiao 108 in the Ansai area

      图  6  安塞地区丹11—化21井长7段油页岩连井对比剖面

      Figure 6.  Well correlation showing the oil shale in Chang 7 Member from well Dan 11 to Hua 21 in the Ansai area

    •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图 7),研究区长7油页岩中主要发育矿物颗粒内片状孔隙和溶蚀孔,但2种孔隙的丰度、分布和孔隙连通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矿物颗粒内片状孔隙主要为黏土颗粒片状孔,在黏土内分布广泛,平行分布、成组出现,孔内均有有机质充填,随着有机质的收缩,形成纳米级互为连通的孔隙群(图 7c);与以碳酸盐岩溶蚀孔为主要孔隙类型的陆相咸水型烃源岩不同[12],研究样品中颗粒溶蚀孔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长石溶蚀孔(图 7b),孔隙受体腔形状的控制,数量少、多为孤立状。有机质孔不发育,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的研究发现Ro值>1.2%时盆地长7油页岩有机质孔大量发育,而研究区Ro值<1.2%。

      图  7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中发育的孔隙类型

      Figure 7.  Pore types of oil shale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Ansai area, Ordos Basin

    • 长7油页岩主要发育纳米级孔隙,常规测试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其真实孔隙度,核磁共振测井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MRT核磁共振测井仪性能稳定可靠,计算的储层参数重复误差在行业标准允许范围内[14],研究区采用MRT核磁共振测井仪测井3口,显示长7油页岩地层总孔隙度为3.97%~5.74%,平均为5.11%,有效孔隙度为3.78%~5.47%,平均为4.86%,计算研究区页岩油有效孔隙体积为9.9×108 m3

    • 核磁共振技术能对岩石孔隙中流体所含的氢核1H进行探测,通过对岩心样品添加饱和氯化锰溶液屏蔽水的T2信号,可以反映岩心孔隙中油含量[15],计算公式:

      含油饱和度=饱锰信号量/饱水信号量×100%

      对研究区2块样品测试(图 8),结果显示含油饱和度为38.49%、50.76%,平均为44.63%,研究区长7页岩油体积系数1.21,计算研究区页岩油资源潜力4.42×108 m3

      图  8  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岩心不同饱和度溶液下的T2弛豫时间分布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T2 relaxation time under the solutions of different saturation of the oil shale core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Ansai area

    •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簇组分分析表明,长7段页岩油总体具有油质轻、黏度小的特征,并伴生油型热解气,非常有利于页岩油在纳米孔喉中的流动和开采(表 2)。岩样中“非烃+沥青质”含量19.55%,饱和烃含量平均值72.13%,而原油中“非烃+沥青质”含量3.66%,含量较低,主要是因为“非烃+沥青质”不易被采出;饱和烃含量平均值78.47%,与岩样接近;地面页岩油密度平均值0.85 g/cm3,运动黏度值10.6 mPa·s(测试温度为50 ℃),凝固点10.6 ℃,汽油比117.31 m3/t。

      表 2  安塞地区长7段原油簇组分分析对比

      Table 2.  Components of oil clusters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Ansai area

      井号 深度/m 层位 样品 TOC/% 氯仿沥青/% 饱和烃/% 芳烃/% 非烃/% 沥青质/%
      丹165 1 172.6 长72 油页岩 4.52 1.854 58.47 13.66 8.77 10.78
      招26-36 1 206.0 长72 原油 56.94 21.53 3.23 0.43
    • 元素俘获测井表明,研究区长7段油页岩黏土矿物含量39.68%,石英、碳酸盐含量等刚性组分含量59.28%,与盆地周边基本接近(表 3),脆性矿物含量相对偏高,可压裂性好;岩心、成像测井显示,长7段油页岩中高角度构造裂缝较为发育(图 910),压裂改造后,天然裂缝与水力压裂缝的结合可形成网状输导体系;针对长7油页岩,采用大液量、大排量、小砂比,泵入滑溜水和表而活性肌胶压裂液混合水进行压裂,产生网状裂缝,大幅度地扩大泄油体积,提高致密油单井产量,在研究区该技术己成功应用7口井,液量495~959 m3,排量4~8 m3/min,砂比3.1%~11.8%,地层破压28.6~34.6 MPa,5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日产油最高达到15.9 t/d。

      表 3  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与其他地区油页岩矿物组成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il shale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Ansai with other areas

      产层 矿物含量/%
      刚性组分 黏土
      石英 长石 碳酸盐 黄铁矿 合计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油页岩[6] 28.78 16.5 8.38 16.89 70.55 29.19
      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 31.42 19.67 3.33 4.86 59.28 39.68

      图  9  安塞地区丹214井长7段成像测井成果图

      Figure 9.  Imaging log picture of the Chang 7 Member from well Dan 214 in the Ansai area

      图  10  安塞地区丹214井长7段裂缝面照片

      Figure 10.  Photograph of the cracks of the Chang 7 Member from well Dan 214 in the Ansai area

    • 页岩油物性差,传统直井开发,单井产量低,研究区5口直井开发试验表明,单井产量0.41~0.96 t/d,经济效益较差。近年来开采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这类油藏开发提出了新的方向,李忠兴等[16]和何崇康等[17]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采用水平井开发,配套“大排量、大液量、低砂比”的体积压裂改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当直井产量达到1.0 t/d的区域,水平井单井产量可达到6.0 t/d以上;同时长庆油田创新形成的水力喷砂分段多簇体积压裂技术,较引进国外同类技术,开采成本大幅度下降[16],这都为页岩油效益开发提出了方向,下一步主要在研究区西南部页岩油厚度>10 m的区域,开展水平井开发试验。

      由于页岩油的特殊性,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计算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井距的方法。理论上,水平段长度越大,单井产量越高,目前长庆长7致密油采用1.5~2.0 km水平段水平井开发,单井产能可达到20 t/d,试验井水平段长度设定为2.0 km;试验井要进行体积压裂,压裂后地层形成一个复杂的裂缝箱体,如若井距太近,两口井裂缝之间会产生干扰,不但不会增加产量,反而会使产能减小,因此可以将压裂时裂缝的长度作为水平井的井距,长庆长7致密油裂缝半长300 m,考虑到油页岩脆性较致密砂岩要差一些,预计裂缝半长不超过200 m,因此井距设定为400 m。

      北美体积压裂技术已经向缩短段间距、簇间距,降低每段压裂规模,提高人工裂缝密度的模式转变。借鉴国外开发经验,试验井采用多段多簇的方式压裂改造,段间距设定为20~30 m,簇间距设定为10~15 m。

    • (1)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统延长组7段油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79%,与盆地其他区域相比较低,但氯仿沥青“A”值相对较高平均达到0.87%,含页岩油较高,具备形成页岩油的地质基础。

      (2) 安塞地区长7段油页岩测井响应特征明显,空间上分布连片,西南方向靠近湖盆中心,油页岩厚度可达到10 m以上,总体积203×108 m3,展布规模较大。

      (3) 安塞地区长7页岩油储集空间以纳米级黏土颗粒片状孔为主,平均有效孔隙度为4.86%,平均含油饱和度为44.63%,预测页岩油资源潜力达4.42×108 m3

      (4) 安塞地区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基于油页岩空间展布特征、储集体积以及开发试验等方面分析,认为研究区西南方向西河口地区为有利的勘探开发区带,下一步开展水平井+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试验,可望获得页岩油勘探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