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9期

研究论文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陆架晚更新世三角洲及其控制因素
莺歌海盆地陆架区作为南海北部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第四纪以来沉积和海平面变化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深水区钻孔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区浅部地层划分出层A和层B 2套地层单元,并进一步对研究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种沉积亚相的地震特征进行了解释分析。钻孔AMS14C与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三角洲形成于晚更新世65~56 ka,即MIS4晚期—MIS3早期。结合钻孔岩性和有孔虫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沉积背景等资料,开展了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和古地貌、海南岛隆升、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古季风对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陈泓君, 姜涛, 李顺, 冯英辞, 仝长亮, 贺超, 黄文凯, 杜文波, 钟和贤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44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1-15
PDF XML下载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及其对河道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记录了长时间尺度黄河流域环境变化,对流域河流改道和水库建设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本研究以黄河1976年以来入海口附近陆上三角洲YDC钻孔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端元(EM)分析模型对YDC钻孔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EM1和EM2由粒径较细的黏土和细粉砂组成,为黄河长距离搬运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EM3和EM4为粗粉砂组分,为较强动力条件下波浪和潮流作用沉积;②对比河道变迁和人类活动等资料,结合前人黄河口沉积速率研究数据,表明YDC钻孔粒度特征变化显著的界面可以作为黄河口沉积物定年的参考点;③YDC钻孔粒度参数和端元数据敏感地响应于1976年以来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龙羊峡水库建设、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等自然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治理和沿岸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孟丽卫, 王龙升, 战超, 刘现彬, 王庆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202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16-24
PDF XML下载
广西三娘湾准残留沉积
残留沉积能够记录海进海退的关键信息,也是恢复古地理的有力证据。在2019年10月的海洋地质调查中,在三娘湾海域>10 m水深区域识别出一套含砾的沉积物。在粒度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端元分析模型和稀土元素判别图解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三娘湾沉积物的信息可以由4个端元(EM)来表示,EM1代表了钦州湾往复潮流的特征,EM2为大风江河口高能的冲刷环境,EM3代表了残留沉积与波浪的混合作用,EM4代表了残留沉积的原始河流沉积。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残留沉积具有低稀土总量、高ΣLREE/ΣHREE的特点。经过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显示出明显的δCe正异常和δEu负异常,表现出砂页岩、砂岩来源的特征,与钦州湾东北部的近岸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三娘湾准残留沉积是北部湾地区最后一次大规模海进的残留产物,受到海流和潮流的后期改造,这为北部湾地区古海岸线识别和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阎琨, 庞国涛, 邢新丽, 李伟, 杨源祯, 鲍宽乐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95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25-34
PDF XML下载
西盘古海盆锰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生长机制
通过对西盘古海盆(Cipangu Basin)15个锰结核样品开展系统的形态结构、显微构造、矿物组成、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差异性研究,进而探讨该区锰结核的成因类型和生长机制。西盘古海盆锰结核外观为椭球状或连生体状,表面光滑,组成矿物主要有水羟锰矿、石英、钙长石和石盐;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表现出明显的Ce正异常、Y负异常和轻稀土富集特征。样品Mn/Fe比值均<2.5,与Ni、Cu正相关,且Mn与Cu、Co和Ni高度正相关,这表明因Cu2+、Ni2+、Co2+更易占据层板结构锰氧八面体MnO6的空位而在锰矿物表面富集。锰结核显微构造区域可划分为Type-Ⅰ型和Type-Ⅱ型,其中Type-Ⅰ型为结构致密高反射率的层纹状、柱状、叠层状构造的显微构造区域,Type-Ⅱ型为结构疏松低反射率的掌状、混杂状、环状构造的显微构造区域;Type-Ⅰ型区域的Mn/Fe比值和Ni、Ni + Cu、Co含量均高于Type-Ⅱ型区域。构造致密的Type-Ⅰ型区域代表沉积环境变化较小,生长速率较小;构造疏松的Type-Ⅱ型区域代表沉积环境剧烈变化、结核生长速率较大。西盘古海盆锰结核具有典型的水成型成因特征,通过常微量元素测试数据估算得出西盘古海盆锰结核样品的形成时间为1.48 Ma。据微区分析数据估算得出其生长年龄为2.44 Ma。
杨叶飘, 韩宗珠, 来志庆, 龙时迈, 顾伟, 窦连想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93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35-45
PDF XML下载
东海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
丽西洼陷的储层品质是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分析丽西洼陷缓坡带新的勘探层系−中—下古新统的有效储层发育问题,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SEM)分析、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具有南北差异性,总体上现今南部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在斜坡的主体部位(斜坡中带),南部中—下古新统可进入中成岩B期,而北部中—下古新统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原生粒间孔隙保存的2大关键要素为刚性颗粒含量和浅埋藏时碳酸盐沉淀;影响次生溶蚀孔形成的2大关键要素为地表酸性水、幔源二氧化碳和烃源岩演化排出的酸等形成的3类酸性环境,以及岩石早—中期碳酸盐含量和长石含量。
汤睿, 覃军, 黄山, 常文琪, 董哲, 田钧名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297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46-54
PDF XML下载
基于FCM算法的多属性分析技术在河道砂体精细刻画中的应用
西湖凹陷T气田经过十多年的勘探与开发,亟需在主力层花港组内寻找潜力目标。该区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组合在空间上变化快,为了精确识别河道砂体及其边界,在海上少井条件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并刻画河道砂体。在等时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目的层段进行岩石物理性质分析,通过地震沉积学的技术方法结合岩芯及测井等资料,对沉积微相做出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取6类48种地震属性,与砂厚及各属性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地震属性进行优选,将优选出的3种反映地质体边界、岩性较好的地震属性采用基于模糊C-均值(FCM)算法的多属性聚类分析,以达到数据降维、减少冗余的效果,研究分流河道沉积体系的整体展布规律。再进行多属性RGB融合显示,增强河道砂体边界的刻画,结合构造特征以及预测的砂体厚度综合分析,提出有利目标区,为后续油田滚动开发及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王凯, 刘东成, 刘华峰, 黄德榕, 储飞跃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03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55-67
PDF XML下载
威海市典型海域沉积环境专栏
桑沟湾周边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
通过桑沟湾周边海域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地质解译,结合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序列。研究表明,桑沟湾周边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上覆于基岩之上,自下而上识别出了具有层序意义的3个声学地层单元(SU2、SU1-2、SU1-1),与钻孔的3个沉积地层单元(DU2、DU1-2、DU1-1)对应性良好。桑沟湾周边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序列,形成于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期及早—中全新世高海面以来,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河流-河道充填相沉积)、海侵体系域(潮流沙脊与滨海相沉积)、高水位体系域(浅海相沉积)。研究区低水位体系域受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介于0~15 m;海侵体系域的沉积厚度普遍介于4.5~5.5 m,分布广泛;高水位体系域由岸向海,自西南至东北沉积厚度逐渐增加,最厚处超过30 m。
王敬, 韩忠, 袁星芳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25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68-76
PDF XML下载
桑沟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根据桑沟湾和邻近海域20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测试结果,分析了砾、砂、粉砂和黏土等各粒级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划分了沉积物类型,探讨了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中以粉砂粒级组分为主,砾和砂分布相对集中。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12类,含砾沉积物类型7类,不含砾沉积物类型5类,其中砂质粉砂与粉砂分布最广。桑沟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控于泥沙来源、地形地貌及潮流、波浪、沿岸流等沉积动力条件的共同作用。桑沟湾西部近岸海域的泥沙为近源沉积,颗粒较粗,向海扩散有限;桑沟湾外沉积物颗粒由东向西变细,与黄海西部沿岸流携带的黄河源泥沙向西扩散有关;桑沟湾内沉积物颗粒较细,水动力较弱;桑沟湾东北部和东南部海底的脊状凸起区域,含砾沉积物为当地近源碎屑沉积,受海流冲刷的影响,细颗粒碎屑难以沉积。
韩忠, 王敬, 边雄飞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31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77-86
PDF XML下载
桑沟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污染评价
分析了山东省荣成市东部桑沟湾及邻近海域20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Zn)含量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桑沟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由湾内向周围降低,As、Cd、Cr、Cu、Hg、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6.51、0.11、64.86、18.05、0.015、27.74、75.21 μg/g。海底表层沉积物整体质量较好,重金属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王敬, 韩忠, 王玉莲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30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87-93
PDF XML下载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分区与元素组成控制因素
为深入理解黄海现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研究了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探讨了海域沉积动力环境。研究发现,粉砂粒级是表层沉积物中最重要的组分,由岸向海逐渐增加,研究区北部、东部及刘公岛南部海域粉砂含量普遍>60%;砂粒级组分含量由岸向海逐渐降低。依据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可以划分为 5个区,由岸向海水动力逐渐减弱。近岸粗颗粒沉积物受河流以及海岸侵蚀影响,细颗粒物质来源于黄河,受到山东半岛沿岸流控制。表层沉积物大部分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受粒度控制,CaO主要受碳酸盐碎屑影响,控制Sr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生物沉积作用。K2O、NaO、SiO2、Ba等元素受物源控制,MnO2除了受粒度控制影响外还受到氧化还原环境影响。
李恒猛, 王嫚, 王敬, 边雄飞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138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94-106
PDF XML下载
成果快报
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揭示闽江流域环境演化主控因素
张纳川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58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9): 107-108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