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9卷 第7期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起了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及诸多次生灾害,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应运而生。中国东海沿岸CO2排放源众多,但陆上盆地面积狭小,无法满足巨量CO2封存的需求。根据相关学者做出的中国全海域级碳封存适宜性评价,东海陆架盆地在中国近海盆地中碳封存适宜性排名第3,面积宽广且封闭性好,因此,在此基础上对东海陆架盆地开展了盆地级碳封存适宜性评价。结合专家意见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级分析法确立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再根据盆地内各二级构造单元的相关地质资料,按照评价指标分级赋分表对各单元的每个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结合权重计算出综合适宜性评分。综合考虑碳封存容量、封闭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结果认为,台北坳陷为盆地中碳封存综合适宜性最好的单元,可作为优先实验性封存区。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1-12
为了寻找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开发有利区,指导剩余油挖潜,以X油田中块渐新统涠洲组三段 (E3w3) 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研究重点,并以凹陷中心和断裂附近为两大主体区域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粒度分析、薄片显微镜下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岩芯常规物性分析及单井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含量及分布特征,明确了涠洲组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涠洲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主要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阶段。受断裂分布和热流体活动影响,在平面和垂向上,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具有明显规律性。断裂附近区域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更为发育,其损失孔隙占比约22.6%,占总胶结物损失孔隙度的67.0%;洼陷中心区储层中碳酸盐胶结较弱,其损失孔隙占比约7.9%,占总胶结物损失孔隙度的39.9%。因此,洼陷中心弱胶结作用区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较好,可作为油气藏开发有利区的首选目标。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13-24
近年来,琼东南盆地西区中新统岩性圈闭是南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发现多个中—大型气田,已发现的气田为海底扇、重力流水道储集体。为了发现更多油气,提高重力流水道的勘探成功率,应加强重力流水道识别及控制因素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已钻井岩芯、壁芯、测录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琼东南盆地西区黄流组重力流水道的地震相、岩-电相、沉积构造等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区黄流组发育早、晚2期水道,主要发育主水道、漫溢-天然堤、滑塌泥、水道间和陆坡泥5种沉积微相。2期水道的形成演化和主物源方向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古地貌及构造活动。黄流组早期水道主要发育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表现为数量多、规模较小、分支性强、辫状化等特征;黄流组晚期水道限制于乐东-陵水凹陷中央峡谷内,表现为单支轴向限制性水道、纵向上多期发育的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25-3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2w)、裂陷晚期(E2e)、拗陷期(E3z-N1z-N1h)和构造活化期(N1y-N2w-Q)4个构造期次。同时,依据断层展布规模、活动速率大小及活化时期等研究成果,推测惠州凹陷比恩平凹陷更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建议将近EW向和NWW向断层作为后期构造研究的重点。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34-46
珠江口盆地陆丰15披覆构造带南、北部分别与陆丰22洼、陆丰15洼毗邻,常规的油源对比指标无法确定构造带上S2-1和S5-1油藏的油源,2个洼陷都有可能向其供烃。为揭示原油的成因来源,对该地区原油及烃源岩开展了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及含氮化合物等特征的精细对比。在研究区原油及源岩中新检测出4个C24四环萜烷:脱-A-奥利烷、脱-A-羽扇烷、新C24四环萜烷及C24 17,21-开环藿烷。研究对比发现,S2-1和S5-1油藏原油中C24四环萜烷分布特征与陆丰22洼文昌组烃源岩更加吻合,具有更强的亲缘关系。此外,全油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指示S2-1和S5-1油藏明显区别于陆丰15洼生成的原油,预示着其原油具有陆丰22洼烃源岩的贡献。含氮化合物示踪参数指示S2-1油藏具有近源充注特征,进一步验证了陆丰22洼烃源岩对S2-1和S5-1油藏的重要贡献。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47-57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存在垂向的反射成像浑浊区域,这种垂向模糊区的地质成因多与盆地底辟活动相关。对西江主洼33西洼古近系地震资料中垂向模糊区的地震剖面特征形态及其地震波阻抗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区盆地古近纪发育演化的特点认为,该模糊区拥有深、浅部反射不同的二元结构,可能是一处泥-流体底辟构造。西江主洼的古近系文昌组深湖相分布广泛,可以作为泥-流体底辟的泥源物质存在;33西洼钻井恩平组底部恩四段地层存在高压异常,恩平组顶部地层广泛发育的泥岩,可作为封存箱盖层,西江主洼具备形成封存箱的超压条件。而珠海期的岩浆侵入破坏了封存条件,诱发了盆地的泥-流体底辟活动,在33西洼古近系地层形成了深埋型-弱刺穿的锥状泥-流体底辟。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58-69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平面复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盆地普查和区域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对揭示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促进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开平凹陷最新2D/3D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根据控凹断裂及地层尖灭线展布、断陷期各反射层T0构造图和△T0厚度图,重新厘定了开平凹陷构造单元分布,将其划分为西洼、北洼、西南洼、主洼、东洼和①号、②号、③号、④号、⑤号背斜带共10个三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结合平衡剖面分析,将开平凹陷断陷期文昌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Ⅰ幕的下文昌组下段、中段和断陷Ⅱ幕的下文昌组上段,上文昌组下段、中段、上段共6个阶段。其中,断陷Ⅰ幕以“南断北超”为特征,断陷Ⅱ幕转变为“北断南超”,早期彼此孤立的洼陷开始逐渐扩张连片。边界断层周期性活动控制着地层发育和展布,凹陷构造活动具有向西南迁移的趋势,沉积中心由主洼逐渐向西南洼和西洼迁移。凹陷中部的主洼和北洼伸展率最大,西南洼、东洼次之,西洼最小。本研究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可通过平面复原进行动态验证,合理性更强,为开平凹陷动力学演化研究、生烃中心和砂体展布刻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70-78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为了加快浅层始新统温州组岩性圈闭勘探,利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地质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对温州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将其划分为SQ1、SQ2、SQ3共3个三级层序,其中,SQ1发育典型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SQ2仅发育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各体系域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和地震相差异明显。本次研究重点是对SQ1低位域沉积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SQ1低位域发育浪控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滨岸砂坝和薄层灰岩浅滩为主,垂向叠置样式以进积为主。根据浪控三角洲和浊积扇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温州组SQ1低位域浪控三角洲-浊积扇沉积模式。本次研究厘清了低位域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以期为在始新统温州组寻找岩性圈闭提供参考。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79-86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基岩潜山十分发育,钻井已证实其含油气性,勘探潜力巨大。综合现有基岩岩芯、铸体薄片、测井、测年、三维地震资料,在构建基岩岩相-地震相模板及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丽水凹陷基岩岩性开展定性和半定量预测,进而预测岩性平面分布特征。丽水凹陷基岩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组成,片麻岩为古元古界变质岩陆核,花岗岩来自中生代岩浆,沿深大断裂上涌侵入。地震剖面上片麻岩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成层性好;花岗岩表现为中—低频,弱—中振幅,呈杂乱反射;花岗片麻岩地震相介于前二者之间。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密度参数对岩性区分效果最好,叠前密度反演能较好地半定量预测基岩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水A洼主体基岩纵向呈片麻岩上覆花岗岩的二元结构特征;平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基岩顶面岩性各异,凸起区花岗岩剥蚀程度高,基岩为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洼槽区缺乏深大断裂,为原始区域片麻岩基底,其他区域为花岗岩。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7): 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