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8卷 第5期
黄河于1996年人工改汊至清8入海是导致清水沟废弃河口岸线蚀退和海底侵蚀冲刷的主要诱因。但目前有关清水沟废弃河口海底冲淤演化对黄河人工改道的响应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利用现代黄河三角洲毗邻海域多年的水深资料和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分析了清水沟(废弃)河口在1996—2015年的岸线变化及冲淤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清水沟废弃河口沙嘴两侧蚀退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黄河改道初期(1996—2002年),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较快,年均冲刷速率约为0.03~0.05 km3/a;2002—2007年,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大幅降低至约0.02 km3/a;2007—2010年,随着黄河口位置再次向北迁移,研究区海底年均冲刷速率增大至约0.026 km3/a;2010—2015年,研究区海底年均冲刷速率减缓至约0.01 km3/a,远小于1996—2002年黄河改道初期时的水平。同时,基于Delft3D模式构建了黄河三角洲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模型,定量研究了清水沟废弃河口潮流与冬季波浪变化对海底冲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和潮流在河口侵蚀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潮流与波浪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形成的高底剪切应力区是使得该区域形成侵蚀中心的主要原因。清水沟废弃河口岸线不断向陆方向蚀退以及侵蚀冲刷所造成的研究区整体水深增加使得潮流与波浪对海底的侵蚀冲刷作用逐渐减弱,最终使得近年来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不断减缓。另外,波浪在河口近岸区形成的高底剪切应力是造成河嘴两侧叶瓣差异侵蚀和近岸区形成侵蚀中心的主要动力机制。同时,潮流、波浪与海底冲淤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该区域冲淤演化模式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1-11
下扬子巢湖地区鼓地1井揭示了上奥陶统五峰组(WF2-3带)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段(LM2带和LM5-6带)页岩。基于该套地层的页岩岩心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其沉积构造背景、物源区背景、古气候、古生产力、海水深度和盐度、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鼓地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下段页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纵向分布不均匀,LM2带与WF2-3带和LM5-6带相比明显异常。沉积时期的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同时兼具大陆岛弧的特征。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和成熟大陆石英物源混合物源的特征。WF2-3带和LM5-6带为浅水环境,底层海水含氧高,气候温暖湿润,古生产力较低,海水较浅且盐度较低;LM2带为深水环境,海水盐度高、滞留程度较弱,底层海水缺氧,气候干燥炎热,古生物生产力较强。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12-22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的重要区域,对马里亚纳海沟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沟各部分间的形成演化差异。基于研究区的沉积物与水深数据,计算了海沟的初始俯冲倾角(β0)与轴线的挠曲(w0),模拟了马里亚纳海沟岩石圈的挠曲,得到了马里亚纳海沟各段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模拟结果显示,马里亚纳海沟的挠曲位置约在40~125 km,挠曲幅度wb约为60~840 m,有效弹性厚度约为5~40 km,初始俯冲倾角β0约为0.5°~5°,轴线的挠曲w0约为1.3~4.7 km,整体变化幅度较大;海沟中段的有效弹性厚度最高,南段的有效弹性厚度相对北段略高;海沟中段被大量不同规模的海山侵入,其挠曲幅度、有效弹性厚度、初始俯冲倾角与轴线的挠曲变化幅度都非常大;海沟南段的轴线挠曲很大,明显高于北段与中段,可能与Caroline洋脊的俯冲作用与Caroline热点的影响有关;俯冲初始倾角与有效弹性厚度、挠曲位置、轴线挠曲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23-32
海洋垂直缆地震数据采集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真三维成像等特点。作为未来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全面分析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中影响照明的因素,并优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在垂直缆存在倾角的情况下,分析激发点密度、接收点密度、离底高度、倾角变化以及地层倾斜对目标层照明情况的影响,发现激发点密度与接收点密度直接影响目标层的总覆盖次数,海洋垂直缆的倾斜会影响低覆盖带的位置,海底坡度以及目标层的倾角使得照明聚光范围产生移动,地下隆起的目标层覆盖范围更大,照明强度更优。设计观测系统时,不仅考虑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垂直缆布设的位置也应当根据地层倾角以及垂直缆倾角,避开低覆盖带而选择高覆盖区域。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33-40
地层破裂压力不仅可以用于钻井设计,也可用于盖层封烃高度、流体底辟区古压力系数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本次研究分析整理了白云深水区38口探井的测井数据,构建了泥岩密度随埋深的变化趋势,明确了研究区正常压实泥岩密度随埋深表现出“三段式”(<800、800~1 200、>2 200 m)变化趋势,并拟合出静岩压力及泊松比随深度变化的动态公式。采取Eaton法建立了不同水深条件下的地层破裂压力图版,结果与实钻井地漏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利用编制的破裂压力-深度图版,明确了浅埋藏区圈闭盖层最大封烃高度计算方法,证实深水、超深水区薄盖层依然具备封烃能力;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近白云凹陷中心位置B2钻井周边底劈区的最大古压力系数为1.69~1.713。综合分析推测在研究区孔隙压力达到上覆泥岩破裂压力值的90%附近时,超压体系产生裂缝,泥岩盖层受到破坏,油气漏失。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41-50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沉积盆地的古水深恢复这一难题,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根据陆架陆坡沉积特征,通过在三级层序格架内精细地震线描和层拉平恢复结合的沉积构型技术对白云凹陷裂后阶段5个关键地质时期(21 Ma、19.1 Ma、13.8 Ma、10 Ma和5.33 Ma)古水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 Ma、19.1 Ma时期平均古水深<300 m,之后至13.8 Ma时期最大水深900 m。10 Ma和5.33 Ma时期,水深由1 100 m扩大至1 600 m。从21~5.33 Ma时期,陆架坡折带沿NW-SE向分布在白云北坡,古水深表现为西北陆架区浅,东南陆坡-深海平原区水体深。白云凹陷古水深整体上经历了浅海-半深海-深海的水体持续加深过程,存在2期(13.8 Ma和5.33 Ma)水深速率相对其他时期变快的时期,古水深变化速率分别为117和103 m/Ma,13.8 Ma时期水体加深速率最大。古水深的研究成果对白云凹陷热沉降史和沉积古地貌形态恢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51-59
新近系韩江组是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的油气主要储集层段,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寻找岩性油气藏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为了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岩性圈闭的发育类型,在“沉积层序”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划分出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低位体系域,并通过井震结合、岩芯观察,结合RGB属性融合技术增强关键沉积单元的刻画,开展了精细的沉积微相研究,共识别出辫状河道、串沟河道、曲流河道、河口坝、海岸砂脊和远砂坝6种沉积微相类型。在微相砂体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总结了该地区发育的构造-岩性圈闭、多砂体类型岩性圈闭以及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三大岩性圈闭类型,其中凹陷中部、西南部以河道砂为储层的构造-岩性圈闭为最具勘探潜力的目标类型。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60-66
针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寻找接替勘探领域、降低勘探风险的需要,采用成藏组合分析方法,从油气充注条件分析入手,研究珠一坳陷不同成藏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聚集方向,研究表明:区域盖层的岩性组合与断裂活动强度共同决定了珠一坳陷油气在不同成藏组合间的分配与富集,恩平组砂地比在50%以上,且断层断距在140 m以上时,油气主要在T70界面之上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富集,反之则主要在T70界面之下的成藏组合富集。长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A型洼陷,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主力成藏组合及成藏带多位于烃源灶之上;早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B型洼陷,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源内和近源的成藏组合最为有利,远源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其有利成藏带通常位于洼陷边缘及隆起区。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67-75
海上油气田开发到中后期,构造研究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到油藏的开发效果。针对南海东部油田开发中低幅度构造的地震成像畸变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为了消除断层阴影对于构造的影响,通过对断层附近成像畸变分析,根据层位和断层控制建立速度模型,准确恢复断层附近的速度场,有效消除断层阴影影响,精细恢复断层阴影带内的低幅度构造特征;然后通过高分辨率反演刻画浅层异常体分布,进行速度校正,以消除浅层异常体对构造影响。在地震成像畸变的情况下,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相融合,并结合地震速度和地质规律分析相互验证校正构造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油田地质和油藏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