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10期

研究论文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油气形成差异性分析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郭佳, 杨树春, 胡文博, 宋双, 王一博, 王龙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41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1-7
PDF XML下载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REE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物源判别
基于莱州湾32个典型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稀土元素(REE)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的环境因素,并从重金属潜在源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和REE特征3个角度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自莱州湾东南部向北部递增,部分稀土元素(Eu、Gd和Tb)含量主要与细粒级的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相关,受化学风化的影响很小。研究区部分站位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且主要是人类活动富集的;Cu、Pb、Zn可能源于地壳自然风化产物,其中Cu和Zn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Cr则受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而富集;大部分重金属含量的累积还受湾内水动力的影响。沉积物源的判别结果显示,研究区CIA平均值为50.83,接近黄河沉积物的CIA值(50.9~59.7),低于中国黄土;研究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也与黄河十分接近,表明黄河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广利河与潍河-弥河三角洲仅对南部和西南部海域沉积物有贡献,而黄土和山东省土壤对莱州湾沉积物的贡献量相对更少。
段云莹, 裴绍峰, 廖名稳, 翟世奎, 杨士雄, 何磊, 叶思源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67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8-24
PDF XML下载
白云凹陷不同相带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贡献
根据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孢粉藻类组合及分析,并结合整体沉积背景,分析白云凹陷不同相带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确定不同相带烃源岩的成藏贡献。研究表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来源为藻类等水生生物,其干酪根δ13C值最轻,δ13C值<−28‰。恩平组浅湖相和文昌组浅湖相有机质均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干酪根δ13C值约为−27‰,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极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恩平组海侵湖相烃源岩富海相沟鞭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干酪根δ13C值最重,约为−25‰。白云凹陷原油δ13C值主要介于−28‰~−27‰,主要来源于文昌组和恩平组的浅湖相烃源岩,原油类型的分布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个别近洼陷的井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贡献,恩平组海侵型烃源岩对成藏几乎无贡献。
马宁, 龙祖烈, 柳保军, 陈聪, 李清泉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69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25-32
PDF XML下载
渤海海域变质岩风化壳发育特征及其储层定量预测
随着渤海油田锦州25-1南、锦州20-2以及渤中26-2等风化壳型油气田的相继发现,以及近两年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的重大勘探突破,元古—太古宇变质岩逐步成为渤海海域潜山勘探层系的重点之一。为了研究渤海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并建立其储层预测方法,通过对典型潜山取心、薄片、测井、常量元素以及物性资料分析,划分了变质岩潜山的风化壳纵向结构,明确了风化壳发育差异的控制因素,并以5项因素灰关联系数为介质,采用Q型聚类法对储层级别进行了优劣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风化壳可以划分为5个纵向结构,其发育程度明显受岩性、构造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被前人忽视的上覆沉积环境作为风化壳的保存条件意义重大。对11口已钻井风化壳进行变量因子归类,由好到差划分了Ⅰ—Ⅳ 4个储层级别。利用该方法在渤中19-6风化壳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陈心路, 赵志平, 惠冠洲, 岳军培, 赵婧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68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33-41
PDF XML下载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东南部基底断裂复活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是典型的裂谷与被动陆缘叠合盆地。该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盐上层系,对基底断裂研究较少。以构造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底断裂复活及其对盐上层系构造变形和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盐下裂谷层系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大西洋枢纽带夹持于内裂谷带和外裂谷带之间;基底断裂复活主要发生在紧邻大西洋枢纽带西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基底断裂复活带,断裂复活形式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其次为构造反转;基底断裂复活不仅对盐上层系的构造变形具控制作用,而且为油气从盐下层系向盐上层系运移提供了良好的垂向通道条件,是外裂谷带盐下油气向盐上层系运移的关键部位。
孙自明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23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42-48
PDF XML下载
尼日尔盆地油藏水道沉积构型识别及演化规律
深海水道作为深水环境中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极为丰富的深海油气资源,近年来一直是深海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但对水道内部构型边界的识别刻画仍然是一个难点。依据三维地震数据以及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西非X油藏水道进行了内部构型边界的精细划分,并分析了其水道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区内水道体系边界可通过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识别,并将其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种类型;复合水道边界可通过“垂向分期”和“侧向划界”原则进行确定;单一水道边界可通过水道边界振幅强弱变化进行识别,其在平面上有单侧向迁移和沿下游摆动迁移2种迁移模式,在剖面上单向侧向迁移段水道呈侧向迁移的特征,沿下游摆动段呈现出多期水道相互摆动切叠的特征;水道体系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形成、快速发育、平稳发育以及水道消亡4个阶段,对应一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旋回。
杨希濮, 陈筱, 冯潇飞, 杨宝泉, 刘飞, 赵晓明, 葛家旺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92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49-57
PDF XML下载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分布特征与预测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温度和压力密切相关,低温高压稳定域直接决定了水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展布规模。根据波诺马列夫经验公式,依据琼东南盆地水合物稳定域形成的关键参数(天然气组分、地温梯度及水深等),计算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水合物稳定域厚度,并初步分析了水合物稳定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水深(压力)越大、地温梯度越小,水合物稳定域厚度越大,当研究区水深达334.1 m时,深水海底浅层即具备了形成甲烷水合物稳定域条件;同时,水合物稳定域分布整体上具有南北薄、中间厚,自西向东逐渐变厚的趋势,主体厚度分布介于200~300 m,最大厚度可达400 m。
毛雪莲, 朱继田, 宋鹏, 郭明刚, 黄时卓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86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58-63
PDF XML下载
西沙群岛珊瑚礁测年与解析
采用14C、230Th/234U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等多种测年方法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的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测年方法得到的年龄差别很大。应用不同测年方法的原理对年龄进行了解析,结合珊瑚礁的矿物组成,推算出石岛珊瑚礁样品的原生珊瑚形成时间约为30 000 aBP;在6 000~7 000 aBP,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珊瑚矿物组分开始发生变化,并在约5 000 aBP通过碳酸盐胶结形成较为致密的珊瑚礁。本研究解释了测年方法不同得出的年龄不一致的问题,为今后珊瑚礁测年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思路。
张剑, 刁少波, 贺行良, 何乐龙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209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64-69
PDF XML下载
基于地震属性的深水水道型浊积储层砂体展布预测
深水水道型储层蕴含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海上油气勘探往往由于井数量不足导致地下储层预测困难。基于对深水水道的地质认识,构建了不同成因类型的水道概念模型,设计了井点处砂体叠置样式,并通过正演模型分析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敏感性,结合多种敏感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及概率神经网络预测。将该方法应用于西非X油藏,预测结果符合率达到87.5%,能够有效预测该油藏的砂体展布特征。预测结果结合地震沉积学综合研究认为,目的层内砂体主要分布于水道中部,两端分布较少,其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弯曲段流态变化。
杨希濮, 张栋, 陈筱, 宋来明, 黎孟承, 刘飞, 冯潇飞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93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70-77
PDF XML下载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CH4-CO2光纤气体传感监测仪器研发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备受关注,日本、中国等国家相继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证实了其资源潜力和开发可行性。目前对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生产井内气体成分的监测手段尚不完善,制约了对生产过程监控及安全风险预估等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原理,设计出一套CH4、CO2气体成分传感监测系统,并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生产井工况进行小型化、抗干扰改良,最终形成设备样机。经测试验证,研制的光纤气体传感监测仪器具备对浓度>50×10-6的CH4、浓度>100×10-6的CO2稳定的测量能力。
陈强, 刘琨, 梁宇, 孙建业, 李彦龙, 吴能友, 刘昌岭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78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78-84
PDF XML下载
成果快报
山东蓬莱砣矶岛首次发现新元古代软沉积变形构造
朱晓青, 王明健, 黄龙, 王忠蕾, 毕世普, 密蓓蓓, 梅西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17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85-87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