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10期

综述与评述
岬湾海滩静态平衡模式及其应用
岬湾海岸是全球海岸地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大量的人类活动,这类海岸的研究对于海岸建设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海岸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尝试用数学公式来量化这种理想的湾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获得了各种经验模型。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这些理论成果被整合到软件当中使得理论的应用更便捷、人性化和普遍。笔者详细介绍了静态平衡海湾理论,结合三亚湾人工岛建设对海岸的影响、巴西因比图巴的不稳定海滩、潍坊滨海度假区海滩养护改进方案以及西班牙希洪市海滩设计,阐述和验证了静态平衡理论在海滩的稳定性判定和解释、现存海滩的改进方案的选择、现存海滩评估和全新海滩设计中的应用和优势,以期为后续海岸工程评估、改进和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徐信辉, 庄振业, 曹立华, 邱若峰, 张永华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173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1-11
PDF XML下载
研究论文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 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探讨了其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表明,闽北近岸海域从岸向海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粗,底质类型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依次为泥-粉砂-砂质粉砂-砂。分析认为,形成这种条带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源及动力机制的不同,近岸主要为长江及周边河流物质输送,分布在50 m水深以浅,而在70 m以深的粗砂主要为残留沉积,50~70 m表现为过渡类型。风化程度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岸向海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70 m以深的异常区是以石英为主的残留沉积,抗风化能力强,黏土矿物含量低,表现为弱化学风化程度。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表现为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气候效应明显,研究区与长江沉积物风化趋势更为接近,所经历的形成环境最为相似,受物源效应影响。
宁泽, 张勇, 林学辉, 毕世普, 胡刚, 孔祥淮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55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12-21
PDF XML下载
东海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对陆源有机碳运移分布的指示
东海埋藏了通过长江、黄河以及台湾河流进入的巨量陆源有机碳,是重要的有机碳碳“汇”。识别东海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搬运过程,是东海碳通量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关于陆源有机碳在东海沉积物中分布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内陆架以及水深<120 m的中、外陆架地区;针对东海外陆架和冲绳海槽陆坡的研究较少,仅少量研究对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的陆源有机碳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陆源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分布特征、沉积动力机制等诸多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通过对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80个表层沉积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及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指标,讨论了研究区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碳的含量及运移分布。结果显示,δ13C和(ΣC27+C29+C31 n-alkane)/TOC指示的陆源有机碳相对含量在研究区变化范围很大,从外陆架到海槽,有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陆源有机碳在陆坡以及海槽的一些特定区域选择性的大量沉积。东海内陆架的陆源有机碳在横穿东海陆架后,可以在陆坡处通过搬运-沉积-再悬浮-再搬运的方式运移至冲绳海槽沉积。长链正构烷碳优势指数(CPI)的结果表明,来自东海内陆架的陆源有机碳主要在冲绳海槽28.5°—30°N范围内沉积,28.5°N以南的陆源有机质主要受到台湾物质的影响,而30°N以北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主要是来源于黄河和日本岛。
熊伟, 梅西, 韩宗珠, 王中波, 张勇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09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22-31
PDF XML下载
北康盆地主要地质界面时代确定及油气地质意义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开展了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主要不整合界面及特征识别、年代重新厘定以及油气地质意义分析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6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分别对应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南沙运动、万安运动和广雅运动。其中,T3不整合是后南海扩张期的分界,对应于南沙运动及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扩张终止。Mulu-1井井震对比显示,T3对应于中中新世不整合面(MMU),时代为16 Ma。该界面总体表现为强振幅、下部地层强烈削蚀、界面起伏大,上下地层结构、产状、地震反射特征发生突变,是构造变形前后两大套地层的分界面,对局部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帅庆伟, 张莉, 雷振宇, 骆帅兵, 钱星, 刘建平, 周佳维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78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32-41
PDF XML下载
西湖凹陷转换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凹陷中部存在大量的挤压反转和转换断裂痕迹,转换断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重磁场特征及地层厚度,对凹陷内断裂类型和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出3组大型转换断裂带。西湖凹陷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断裂,主发育期主要位于古新世早期至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期,可分为上、中、下3期断裂体系,转换断裂主要发育在上部断裂体系内。在“南北分区”大背景下,凹陷存在3组主要的大型转换断裂带:舟山-国头转换断裂带、海礁湾南缘转换断裂带和海礁湾北缘转换断裂带。大型转换断裂带对西湖凹陷具有重要的控圈和控藏作用,在其背景下发育多种构造样式和圈闭类型,包括扭动分叉“Y”型圈闭、扭动转换“H”型圈闭和扭动改造“Y”型圈闭等。同时,结合海礁湾南缘转换断裂带上已成藏油气田解剖,分析了转换断裂作为运移通道对油气的二次运移的重要意义。
刘亚茹, 高顺莉, 周平, 唐贤君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32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42-49
PDF XML下载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盖层特征
针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盖层封闭机制及影响因素不明确的现状,采用岩心观察、镜下观察、X衍射、岩性特征分类及成岩演化等方法进行盖层有效性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压力试验与分析。沉积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泛滥平原相盖层总厚度最大,分流间湾相次之,水道间微相最小;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压实、胶结与交代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与泥质收缩作用为破坏性作用,不同成岩作用在不同深度下对孔隙发育的影响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了盖层的封闭能力。研究区泛滥平原相为最有利的盖层发育沉积相,胶结与压实作用为最有利的成岩作用。结合盖层岩性与突破压力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盖层4级评价标准。
张宙, 赵洪, 罗仁春, 张武, 朱虹浩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6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50-56
PDF XML下载
加拿大魁北克省奥陶系Utica海相页岩矿物分析及孔隙结构特征
北美圣劳伦斯地台发育的奥陶系Utica海相页岩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页岩油气潜在有利区。以这套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运用了场发射扫描电镜、TIMA集成矿物分析系统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Utica页岩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特征,分析了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Utica页岩经历了从成熟—高成熟阶段至过成熟阶段的热演化过程,有机质含量较高;Utica页岩矿物成分以方解石、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白云石及黄铁矿等,且页岩样品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表现为方解石含量逐渐减小,长石和石英含量逐渐增加,黏土矿物含量变化不大;其孔隙类型主要为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有机质孔隙和裂隙,且平均孔隙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埋藏热演化和成岩作用对孔隙影响较为明显,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的孔隙类型为有机质孔隙,碳酸盐胶结会显著降低孔隙度,黏土矿物粒内孔隙较为发育并对总孔隙度有一定贡献,而过成熟阶段的压实作用构成了该阶段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降低了页岩孔隙空间,孔隙类型则多以基质孔隙为主。
鲍衍君, 张鹏辉, 梁杰, 薛路, 付奕霖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95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57-67
PDF XML下载
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分类
根据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特点,在SPE油气资源分类理念下建立了具有中国海洋石油特色的《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分类》体系。分类体系将已发现油气资源划分为储量和潜在资源量2个类别,作为油气资源的分类基础。采用2个维度体现分类的主控要素,垂向上为油气田商业性状态和勘探开发阶段,横向上为油气资源的动用情况和开发状态。油气田划分为含油气构造、正在评价含油气构造、认定商业性油气田、在建设油气田和在生产油气田5种状态。油气资源的动用情况划分为已动用和未动用2种情况:已动用包括在生产中动用、方案中动用和计划中动用;未动用分为方案未动用和计划未动用。储量划分为已开发和未开发2种状态,潜在资源量划分为待开发和暂不开发2种状态,难动用储量划分为原油难动用储量和天然气难动用储量。
赵鹏飞, 王庆如, 陈飞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13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68-75
PDF XML下载
基于三维定量荧光技术的西湖凹陷储层复杂流体性质快速识别方法
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大的含油气凹陷,储层流体性质复杂,快速识别困难。基于大量三维定量荧光图谱特征及关键参数分析研究,发现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对比级、油性指数等关键参数的交会特征与储层流体性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利用15口探井实测数据,结合测井、测试结果,建立了西湖凹陷不同区块储层流体性质解释图和综合解释表,即三维定量荧光关键参数交会解释法。该方法资料录取简便快捷,可以快速识别如高阻水层、低阻气层等疑难储层流体性质,且不受储层物性的影响,评价结果与测井、测试结果一致,在勘探评价过程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张彦振, 侯凯文, 孙鹏, 黎建, 张妍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58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76-83
PDF XML下载
山东黑山岛近海风电场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
山东海域海上风资源丰富,风电规模化开发条件好。为了解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物分布特征,以顺利推进近海风电场的开发,选取黑山岛附近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海域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海底地形平缓,整体水体较浅,最浅10 m,最深25 m,平均17.5 m。研究区内沉积物主要呈青灰色、灰色、浅褐色。沉积物类型主要粉砂,粉砂含量均在75%以上,全区分布。沉积物峰态主要表现为平坦、中等、尖锐3种。研究区西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分选系数为1.35~1.8,东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分选系数为0.9~1.75。整个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4.3Φ~5.9Φ之间变化,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为主。分析表明,这种地形地貌及沉积物特点反映出研究海域属于离岸海域,水动力作用较弱,适于进行海上风电开发等工程建设。
李近元, 刘建民, 方念乔, 唐起超, 曹淑刚, 姚兴隆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57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0): 84-92
PDF X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