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浏览排行

1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目前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储层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水界面追溯、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及储层矿物沥青等方法的原理,评述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认为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实现油气成藏期的精确厘定。
刘文超, 叶加仁, 郭飞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8(27): 59-65
PDF XML下载
2
全球海底峡谷成因及演化研究
海底峡谷广泛发育于全球大陆边缘,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于大陆边缘的凹槽,是海陆边界处最为显著的地貌之一。海底峡谷是陆缘碎屑物质由陆至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域源—汇体系、海平面升降、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形成与储集的重要区域,是国内外在海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海底峡谷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划分,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海底峡谷研究的关键成果,其次概述了两大世界典型峡谷区南海北部海底峡谷区和蒙特利海底峡谷区的区域构造及成因,最后依据海底峡谷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将其成因分为3种类型:强侵蚀性、河流侵蚀型、构造作用及溯源侵蚀型。通过对峡谷成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为海底峡谷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为海底峡谷区域的资源勘探、古气候与构造演化模式方面提供新的突破点。
王长盛, 朱俊江, 赵冬冬, 杨国明, 熊梓翔, 张升升, 李三忠, 贾永刚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19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37): 1-15
PDF XML下载
3
GⅡ型气枪常见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海洋地震勘探中使用的气枪主要有美国Bolt公司生产的BOLT枪、美国ION公司生产的S LEEVE枪、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G系列气枪3种.其中, Sercel公司生产的GⅡ型气枪与其他两种气枪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容积范围大、单枪威力能量强、同步性好、气枪后座力小等优点, 介绍了GⅡ枪在多道地震作业中出现的气枪点火、漏气、自激、注油等常见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方便实用, 可大量节省对气枪的维修保养时间, 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徐华源, 王威, 刘李伟, 李阳, 孙波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9013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9(35): 83-88
PDF XML下载
4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闭型油气藏为主;南海中南部深水的曾母盆地南部和文莱-沙巴盆地,主要为构造圈闭型油气藏,曾母盆地北部以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滩型油气藏)为主,万安盆地主要为构造圈闭型和基岩潜山型油气藏。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和中南部深水盆地的烃源岩、储盖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南海深水的有利勘探方向为:①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的中央峡谷、陵南斜坡带,松南-宝岛凹陷的反转构造带,宝岛凹陷北坡海底扇,长昌凹陷的环A洼圈闭带(海底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主洼深水扇、主洼两翼、西南断阶带,荔湾凹陷的深水扇。②南海中南部深水盆地的文莱-沙巴、曾母和万安盆地。
王雪峰, 李林, 王国雨, 王彬, 刘艳红, 闫春, 毛超林, 孙国忠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41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1(37): 1-10
PDF XML下载
5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升级期”5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海洋地质调查的工作目标、主要特点和标志成果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历史发展规律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海洋地质工作发展的相关建议。
秦绪文, 石显耀, 杨胜雄, 高延光, 许振强, 王宏斌, 王平康, 黄文星, 吕文超, 沙志彬, 万晓明, 张涛, 王淑玲, 陈浩, 施剑, 蒋成竹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199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1(36): 1-6
PDF XML下载
6
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及资源潜力
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展及资源潜力决定了未来能源市场的格局。当今既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多重挑战。页岩油气评价日趋成熟,煤层气受需求和技术双重驱动发展较快,致密油气的增量贡献日益突出。近年来北美洲非常规油气以页岩气和致密油气为主,勘探开发风生水起;亚太地区的中国页岩气、澳大利亚煤层气如火如荼,可为成功典范;欧洲非常规油气也开始了破冰之旅,但环境与社会影响会很大程度地制约页岩油气的开发;其他地区如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也是热点纷呈。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开采技术已经逐渐优化并投入实践,但是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地质状况具有巨大差别,特别是在经济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社会影响评价以及规范作业方面仍然问题重重,急需引起各国的重视。开发引起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紧缺和污染、废水处理与利用、可能的地面沉降、环境生态破坏、当地社区社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目前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吴西顺, 孙张涛, 杨添天, 王淑玲, 张炜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65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4(36): 1-17
PDF XML下载
7
分形理论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能源和环境扰动因素,相关研究仍然面临着水合物储层微观结构量化表征不足的问题,而分形理论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手段。首先介绍分形理论基础,然后对分形理论在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接着概述含水合物沉积物有效孔隙分形理论,最后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分形理论在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可能方向。
刘乐乐, 刘昌岭, 孟庆国, 张永超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4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9(36): 11-22
PDF XML下载
8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 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探讨了其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表明,闽北近岸海域从岸向海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粗,底质类型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依次为泥-粉砂-砂质粉砂-砂。分析认为,形成这种条带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源及动力机制的不同,近岸主要为长江及周边河流物质输送,分布在50 m水深以浅,而在70 m以深的粗砂主要为残留沉积,50~70 m表现为过渡类型。风化程度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岸向海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70 m以深的异常区是以石英为主的残留沉积,抗风化能力强,黏土矿物含量低,表现为弱化学风化程度。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表现为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气候效应明显,研究区与长江沉积物风化趋势更为接近,所经历的形成环境最为相似,受物源效应影响。
宁泽, 张勇, 林学辉, 毕世普, 胡刚, 孔祥淮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55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10(36): 12-21
PDF XML下载
9
沙特阿拉伯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现状
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世界排名首位,所处盆地在地史上经历了前寒武纪盐盆发育、古生代碎屑岩发育、晚二叠世—三叠纪浅海陆架发育、侏罗纪—白垩纪陆架盆地发育和新生代盆地定型共5大阶段,孕育了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3大套成藏组合,为巨型油气的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深层古生代、老油田低孔低渗储层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将是中国石油公司谋求上游合作的有利方向。
潘海滨, 赵丽娅
doi: 10.16028/j.1009-2722.2017.06006
海洋地质前沿. 2017, 6(33): 40-45
PDF XML下载
10
气体水合物基础特性研究进展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类型、热力学与动力学、界面现象与表面形貌特征等基础特性是水合物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水合物学科发展的基石。此外,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微观赋存形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也是水合物的基础特性之一,是水合物储层研究的热点。笔者主要基于近3年来的文献资料,对气体水合物的结构类型、热力学与动力学、界面现象、微观赋存形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追踪学科研究前沿,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国内外气体水合物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也提出了气体水合物基础特性研究下一步的方向与趋势,以期为多尺度、多维度研究气体水合物的基础理论与科学问题提供借鉴。
刘昌岭, 郝锡荦, 孟庆国, 李承峰, 孙建业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80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9(36): 1-10
PDF XML下载
11
粉砂淤泥质海岸人造沙滩效果——以上海金山城市沙滩为例
上海市金山区位于杭州湾北岸,发育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潮滩低平、颗粒极细,下陷0.1~0.2 m,且风暴潮期间海水泥沙含量极高,泥层易滑塌。2005年,在金山潮滩构筑3.3 km封闭式围堰围海成湖1.72 km2,近岸抛沙15.6万m3并设防泥网建成长度1.4 km的人造沙滩进行跳相养滩,后经多次补沙和围堰加固,将“黄水黑滩”变为“碧海金沙”,成为金山城市沙滩。该人造沙滩是中国首个泥岸养滩成功案例,后有天津东疆浴场、潍坊央子人造沙滩、南通启东碧海银滩等10余个人造沙滩建成。金山城市沙滩封闭式围堰消浪护沙、稳定沙滩,结合“沉泥碧水”技术维持海水清洁且防止新滩泥化;固定式防泥网较为坚固,保证游人安全。其围海成湖、沉泥碧水、抛沙建滩及泥沙界网等工程技术为中国粉砂淤泥质海岸人造沙滩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冯智泉, 庄振业, 冯秀丽, 张永华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58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2(36): 19-25
PDF XML下载
12
南海北部陆坡一统峡谷群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单道地震和多道地震剖面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一统峡谷群9条峡谷的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峡谷群自陆坡向深海盆方向呈聚敛型,横断面主要呈“V”型,谷壁对称发育,坡度较陡; 研究区海底地层受多条断裂控制,呈典型阶梯状发育,海底断陷、重力滑塌面和小型滑坡体等海底不稳定地质灾害高度发育,说明峡谷群海底环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研究区海底峡谷群地貌演化过程中,西沙海槽区域沉降等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着峡谷群地貌格局的形成; 来自北部陆架的充足沉积碎屑物质的输入往往伴随着高密度浊流、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灾害的发生,控制着峡谷群的进一步发育; 相对海平面变化直接改变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为陆源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了更加直接的通道,这也是诱发陆坡海底失稳、塑造峡谷群地貌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伊善堂, 胡小三, 罗宗杰, 罗伟东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185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4(36): 18-26
PDF XML下载
13
七连屿海滩沙-沿岸沙丘-现代植物-砂岛成因模式
海滩沙是砂岛形成的基础,成长初始状态原生态海滩沙是砂岛形成的标志;沿岸沙丘是植被成长屏障,二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以2019年科考航次现场海滩沙-沿岸沙丘、砂岛及植被调查与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为基础,对七连屿海滩沙-沿岸沙丘-植被地质特征,形态、位置,它们与砂岛的关系进行讨论;揭示了海滩沙-沿岸沙丘形成不但决定于海浪、潮汐,风暴潮等动力作用,而且也与沉积物搬运过程、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同时探讨了岛屿形成过程中现代植物的分布:从点状发育过渡到逐渐覆盖整个潮上带区域,即先是沿岸沙丘,再是海岛中心,最后呈面状覆盖全岛。其中,植物的定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够起到固沙作用,而且参与了砂岛的型成。由此,提出建立七连屿海滩沙-海滩岩-植被-砂岛成因模式。
王宇喆, 邱隆伟, 许红, 马骁, 付和平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208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6(37): 92-100
PDF XML下载
14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REE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物源判别
基于莱州湾32个典型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稀土元素(REE)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的环境因素,并从重金属潜在源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和REE特征3个角度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自莱州湾东南部向北部递增,部分稀土元素(Eu、Gd和Tb)含量主要与细粒级的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相关,受化学风化的影响很小。研究区部分站位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且主要是人类活动富集的;Cu、Pb、Zn可能源于地壳自然风化产物,其中Cu和Zn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Cr则受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而富集;大部分重金属含量的累积还受湾内水动力的影响。沉积物源的判别结果显示,研究区CIA平均值为50.83,接近黄河沉积物的CIA值(50.9~59.7),低于中国黄土;研究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也与黄河十分接近,表明黄河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广利河与潍河-弥河三角洲仅对南部和西南部海域沉积物有贡献,而黄土和山东省土壤对莱州湾沉积物的贡献量相对更少。
段云莹, 裴绍峰, 廖名稳, 翟世奎, 杨士雄, 何磊, 叶思源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67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10(37): 8-24
PDF XML下载
15
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特征与微观渗流模拟研究
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特征分析和微观渗流模拟是水合物研究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对深入理解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分解机理、储层渗流机理和开采机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微观孔隙探测方法,对比分析了多种微观探测技术应用在水合物研究中的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简述了利用微观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含水合物沉积物渗流分析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特征分析和微观渗流模拟研究的未来方向和挑战。
张永超, 刘昌岭, 吴能友, 刘乐乐, 郝锡荦, 孟庆国, 李承峰, 孙建业, 王代刚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0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9(36): 23-33
PDF XML下载
16
渤海海岸线的时空变化
渤海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重点区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渤海岸线长度、面积等要素,重点分析了渤海海岸线30年来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0年间,渤海海岸带岸线以向海扩张为主,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由1986年2 370.82 km到2016年3 437.59 km;人工岸线占比快速增加,其中最多的为围堤岸线;2006—2016年间各岸段终点速率变化最大,天津段和山东段的海岸线一直保持较高的终点变化速率,并以海岸线前进为主要趋势,表明天津、山东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向海洋拓展。研究期间,渤海各岸段的岸线利用程度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总体表现为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地,人类的活动对岸线的影响已经占据主体地位,围海造地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张蕾, 李广雪, 刘雪, 王楠, 王祥东, 刘世东, 牛建伟, 李舒豪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64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2(36): 1-11
PDF XML下载
17
东海冲绳海槽泥火山发育区甲烷气体来源研究
高沉积速率、构造活动发育和高热流值3个重要地质条件促使了冲绳海槽广泛发育泥火山、气烟囱等烃类流体渗漏构造,前人对该类泥火山及气烟囱的地球物理特征做过较多的研究,但是鲜有研究从地球化学角度揭示渗漏流体来源及形成机制。本研究通过对东海冲绳海槽中部泥火山发育区2个泥火山站位开展海底钻探取样,获取浅表层60 m沉积物并开展孔隙水烃类浓度、甲烷稳定碳、氢同位素研究。通过分析发现,18-01孔孔隙水顶空烃类比值C1/C2为960.53~1 120.75,甲烷稳定碳同位素(δ13C\begin{document}${_{{\rm{C}}{{\rm{H}}_{\rm{4}}}}} $\end{document})为−36.07‰~−56.60‰ V-PDB,甲烷稳定氢同位素(δD\begin{document}$ _{{\rm{C}}{{\rm{H}}_{\rm{4}}}}$\end{document})为−163.94‰~−237.81‰ V-SMOW;在18-05孔,孔隙水顶空烃类比值C1/C2为1 064.66~1 546.74,δ13C\begin{document}$_{{\rm{C}}{{\rm{H}}_{\rm{4}}}} $\end{document}为−36.10‰~−62.92‰ V-PDB,δD\begin{document}$_{{\rm{C}}{{\rm{H}}_{\rm{4}}}} $\end{document}为−122.86‰~−282.09‰ V-SMOW。系统分析2个站位甲烷气源均为热解成因或以热解成因为主的混合成因。综合分析2个站位泥火山及气烟囱发育的地质背景以及高通量甲烷渗漏的特征认为,深部地层中有机热解成因甲烷流体是通过断层、气烟囱等运移通道,在流体超压的驱动下渗漏、扩散至浅表层地层中,并在海底形成了泥火山以及羽状流等构造。
李清, 蔡峰, 闫桂京, 孙运宝, 李昂, 骆迪, 王星星, 徐翠玲, 董刚, 尹希杰, 杨贤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2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9(36): 79-86
PDF XML下载
18
直流电阻率法在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识别中的应用
海水和淡水之间的显著电性差异使得直流电阻率法可用于识别和监测海水入侵。洋戴河平原不同海水入侵程度含水层,其电阻率呈现出显著分异,一般规律为:严重入侵(<5 Ω∙m),轻度入侵(5~13 Ω∙m),未入侵(13~150 Ω∙m)。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依靠含水层电阻率分布识别海水入侵。结果表明,洋戴河平原部分地区海水入侵进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由于农灌开采地下水导致6月海水入侵程度较为严重,3、11月海水入侵程度相对较弱。研究区滨海浅层地下咸水(微咸水)区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并向周围抽水灌溉区发展,其主要来源是海水沿河床入侵后形成的混合咸水以及灌溉回归水。现有的措施已经对海水入侵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但仍需加强典型地段的防治。
窦旭强, 韩冬梅, 曹天正, 宋献方, 左文喆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14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8(36): 65-73
PDF XML下载
19
珊瑚礁的成岩作用:来自南海永兴岛珊瑚礁的原位地球化学研究
珊瑚礁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其形成时周围海水的状况,能够反映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然而珊瑚礁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容易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导致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珊瑚礁的研究中,首先要识别出保存原始沉积特征的组分,并排除后期成岩改造的影响。以西沙群岛永兴岛的SSZK1珊瑚礁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层位的生物化石、碳酸盐胶结物进行原位地球化学分析,探索成岩作用对不同形成阶段矿物的改造。SSZK1井岩心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骨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两大类;岩心礁相碳酸盐岩沉积后主要受控于早期大气成岩作用,成岩层段揭示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溶解作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的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较为单一,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仅在局部的生物化石中保存了原始形成的文石。后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低Sr/Ca、低Sr、高Mg/Ca)和原始的生物化石(高Sr/Ca、高Sr、低Mg/Ca)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不同阶段的碳酸盐矿物受不同来源流体的制约。
吴佳庆, 刘刚, 韩孝辉, 赵彦彦, 魏浩天, 杨俊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06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1(37): 31-44
PDF XML下载
20
印度尼西亚西纳土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
西纳土纳盆地是发育在东南亚巽他克拉通内的裂谷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主力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成藏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差异是造成盆地内烃源岩演化、储集层发育、油气成藏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集中在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北部,主要油气田(藏)类型包括挤压背斜、披覆构造和地层—构造型;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盆地内远景地层圈闭以上始新统—下渐新统Belut组冲积扇相砂砾岩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Gabus—下Arang组河流下切谷砂岩为有利储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较大。
倪仕琪, 王志欣, 刘凤鸣, 庞萌, 张志宇, 潘志鸿
doi: 10.16028/j.1009-2722.2017.02004
海洋地质前沿. 2017, 2(33): 26-34
PDF XML下载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5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