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家旺, 赵晓明, 樊奇, 方小宇, 宋鹏, 向柱.
世界热点地区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沉积储集条件
.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4): 1-13.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73
|
[2] |
邵明娟, 王平康, 吴庐山, 张炜, 田黔宁.
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结果对比分析
.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12): 8-15.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238
|
[3] |
谢崇宏, 钟栋梁, 李明伟.
多孔介质中不同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特性研究
.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3): 19-26.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57
|
[4] |
黄时卓, 宋鹏, 朱继田, 李芳, 毛雪莲, 廖键.
基于深水区宽频地震的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方法
.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7): 52-59.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85
|
[5] |
陈强, 刘琨, 梁宇, 孙建业, 李彦龙, 吴能友, 刘昌岭.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CH4-CO2光纤气体传感监测仪器研发
.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10): 78-84.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178
|
[6] |
李昂, 蔡峰, 李清, 闫桂京, 孙运宝, 董刚, 骆迪.
浅表层泥火山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型
.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9): 94-10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5
|
[7] |
刘乐乐, 刘昌岭, 孟庆国, 张永超.
分形理论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9): 11-22.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64
|
[8] |
董林, 廖华林, 李彦龙, 刘昌岭.
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测试与评价
.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9): 34-43.
doi: 10.16028/j.1009-2722.2020.090
|
[9] |
孟大江, 文鹏飞, 张宝金, 张如伟, 李延, 赵斌, 沈尚峰.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反演及饱和度预测
.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11): 43-51.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11007
|
[10] |
丛晓荣, 张伟, 刘丽华, 苏丕波, 于兴河, 彭俊.
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模拟新技术方法与应用
. 海洋地质前沿,
2018, 34(7): 33-45.
doi: 10.16028/j.1009-2722.2018.07005
|
[11] |
宋怀荣, 林峰, 魏合龙, 苏国辉.
天然气水合物战略形势图服务组件设计与实现
. 海洋地质前沿,
2018, 34(3): 33-38.
doi: 10.16028/j.1009-2722.2018.03006
|
[12] |
张洋, 李广雪, 刘芳.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现状
. 海洋地质前沿,
2016, 32(4): 63-68.
doi: 10.16028/j.1009-2722.2016.04010
|
[13] |
刘杰, 孙美静, 苏明, 杨睿.
海底泥火山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
.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8): 53-61.
doi: 10.16028/j.1009-2722.2015.08008
|
[14] |
张宪政, 肖宏跃, 陈思宇.
天然气水合物和地热资源组合评价方法
. 海洋地质前沿,
2014, 30(6): 66-70.
|
[15] |
曾小明, 于兴河, 王建忠, 匡增桂.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主控因素
. 海洋地质前沿,
2013, 29(10): 31-40.
|
[16] |
王小文, 刘昌岭, 李淑霞, 孙建业.
甲烷水合物CO2置换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
. 海洋地质前沿,
2013, 29(12): 25-31.
|
[17] |
董刚, 龚建明, 苏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工艺
.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27(3): 48-51,69.
|
[18] |
董刚, 龚建明, 王家生.
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和成藏类型探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
.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27(6): 59-64.
|
[19] |
贺行良, 刘昌岭, 王江涛, 孟庆国, 夏宁, 业渝光.
天然气水合物气体组成分析技术
.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27(6): 65-73.
|
[20] |
郭星旺, 祝有海.
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评价技术
. 海洋地质前沿,
2011, 27(5): 5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