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5卷 第5期
刚果扇是渐新世以来快速堆积的巨型深水扇体,浊积水道广泛发育,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精细标定水道集中发育的年龄、期次及其与同期地质事件之间的关联,对认识水道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测井、地震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盆地北部渐新统—中新统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通过微体古生物带和海平面变化旋回精细确定了各层序界面的年龄;进而在层序格架内明确了刚果扇北部浊积水道的发育期次和演化规律,认为刚果扇在盆地北部可划分为3个演化期次,即渐新世晚期快速填充期、中新世早—中期稳定沉积期和中新世晚期大规模水道发育期。实验研究发现,盆地中新统孢粉化石由早到晚出现水藓孢属-栎粉属、光面球藻属-盘星藻属-单束松粉属、拟桫椤孢属-凸瘤水龙骨单缝孢属、粗肋孢属-水龙骨单缝孢属-拟桦粉属4种组合类型,表明盆地中新世气候变化频繁,且大规模水道发育期与降温事件及海平面快速下降期高度吻合。此外,3次大规模水道发育期与西非海岸3次构造抬升事件关系密切。由此认为,刚果扇浊积水道的发育直接受控于降温事件,而构造隆升是源头性的触发因素。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2-10
基于对俄罗斯北萨哈林盆地构造演化及地层充填特征的基础地质特征分析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总结,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盆地的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具有油气田呈S—N向成带分布,从北向南具有“油减少、气增多”的特点;在纵向上,油气发现的层位具有“北上南下”的特点;在规模上,油气储量分布具有“陆小海大”的特点。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油气分布主要受走滑断裂和三角洲发育的控制,具体表现为:走滑运动与不同时期的三角洲控制着烃源岩的展布,使得油气分布呈北产油南产气的特征;走滑运动和3期三角洲的迁移使得油气发现层位呈“北上南下”的特点;走滑断裂带控制了圈闭规模和保存条件,使得油气田规模呈“陆小海大”的特点。结合以上分析指出,北萨哈林盆地东部海域勘探程度低,含油气系统证实具有多期三角洲和多类型圈闭发育,是北萨哈林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区域。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11-20
海相烃源岩是全球油气的主要来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目前关于海相烃源岩的研究主要偏重其生烃理论,缺乏紧密结合油气勘探生产的海相烃源岩识别、预测和评价方法研究。为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以有机相分析为手段的海相烃源岩评价关键技术组合,针对西南非海岸盆地过渡期主力海相烃源岩,综合利用沉积相、古生态相、有机地化相以及地震相对其进行“四相合一”综合有机相分析,从而对该套烃源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该套烃源岩为海陆混源型烃源岩,且从陆向海可依次划分4个有机相带:滨海陆源型有机相A、内浅海混源型有机相B、外浅海混源型有机相C和上坡折带内源型有机相D。总体来说,研究区平面上呈现“内侧倾气、外侧倾油”的特点。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21-30
桑托斯盆地盐下勘探领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岩浆岩同样广泛发育,在地震成像质量相对较差的条件下,侵入岩难于预测。分析了桑托斯盆地盐下侵入岩的成因类型特征,进而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方法开展侵入岩反射特征分析。依据侵入岩地震反射特征,首先通过敏感属性预测侵入岩的平面分布范围,进而利用薄层模型完成基于调谐曲线的侵入岩厚度预测。将这一侵入岩预测技术应用到研究区,准确地预测了侵入岩发育区和侵入岩厚度,并通过概率法定量评价了侵入岩的发育体积。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31-38
波斯湾海域古生界蕴藏着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从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对该区古生界胡夫组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型缓斜坡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提出了该区古生界“源-相-势”复合控藏的成藏规律,并指明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波斯湾海域胡夫组主要发育台地与台地边缘相区,从波斯湾西北部向东南部依次发育局限—蒸发碳酸盐岩台地、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纵向上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和膏盐的互层沉积。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波斯湾海域志留系古赛巴段热页岩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着胡夫组油气分布与资源规模。胡夫组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平面富集区,膏盐盖层控制油气藏纵向与平面分布。热页岩生烃灶周围的低势能古基底高与盐拱构造是古生界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同时,储层物性、油气运移与保存条件是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根据资料分析,波斯湾海域南海湾盐次盆胡夫组发育大量盐拱背斜圈闭,且志留系古赛巴段烃源岩与胡夫组圈闭叠合性好,成藏条件优越。该盐拱构造带预测资源量巨大,为波斯湾海域古生界有利勘探方向。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39-46
东非裂谷系是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群,分为西支和东支,以往被认为勘探风险较大。东支的South Lokichar盆地自2012年以来不断获得油气发现,促使学者对以往结论进行反思。通过对盆地的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并预测了盆地的勘探潜力与有利勘探方向。South Lokichar盆地作为小型断陷湖盆,具有西断东超的结构,自渐新世以来充填了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钻井及露头资料揭示:盆地的下中新统Lokhone组和渐新统Loperot组烃源岩品质好,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中新统的下Auwerwer段扇三角洲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盆地西部陡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已发现的油田规模较大,储量占全盆地的99%;东部缓坡带保存条件较差,油气发现少。South Lokichar盆地西北部断块圈闭较发育,钻井证实具备与西部陡坡带相似的成藏条件,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47-57
墨西哥东南盆地M区块W构造是区块的重点构造,W构造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整个区块的勘探潜力。对周边已钻相似构造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的统计表明,中白垩统地层有效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的走向主要为NW—SE向和NE—SW向。研究分析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主要受到区域应力和岩性差异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盐底辟之上挤压背斜”裂缝发育模式。最终应用地层切片和曲率属性技术,预测了W构造白垩系裂缝的平面展布:裂缝集中发育在中白垩统,裂缝走向为NW—SE向,与周边钻井统计结果一致,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58-65
从毛塞几比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入手,明确中大西洋的演化控制了毛塞几比盆地的形成,盆地经历了裂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受过渡期和漂移期构造和沉积差异演化的控制,盆地划分为南次盆和北次盆,南次盆具有“宽陆架、陡陆坡”、北次盆具有“窄陆架、缓陆坡”的结构特征。漂移期发育Cenomanian—Turonian和Aptian—Albian 2套海相烃源岩,其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盆地发育多种有利沉积储层类型,盆地结构控制了沉积储层的差异分布,南次盆以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和浊积扇砂岩储层为主,北次盆以浊积水道和浊积扇砂岩储层为主。盆地主要发育3种典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北次盆主要发育“自生自储、近源成藏”和“下生上储、盐相关断裂运移”2种成藏模式,而南次盆主要发育“旁生侧储、断裂+不整合面运移”和“自生自储、近源成藏”2种成藏模式。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5): 66-72